源阳县
①北周武帝初置,为南都郡治。治所在今四川万县市西南武陵镇。建德四年 (575) 改为武宁县。
②唐武德元年 (618) 置,属齐州。治所在今山东禹城市西南伦镇。光绪 《山东通志》 卷34:“在源河之阳,故名。” 贞观元年 (627) 省入禹城县。
古县名。(1)唐武德元年(618年)置,治今山东省禹城市西南。因县在源阳河侧,故名。属齐州。贞观元年(627年)省入禹城县。(2)北周置,治今重庆市万州区武陵镇。属南都郡。建德四年(575年)改武宁县。
①北周武帝初置,为南都郡治。治所在今四川万县市西南武陵镇。建德四年 (575) 改为武宁县。
②唐武德元年 (618) 置,属齐州。治所在今山东禹城市西南伦镇。光绪 《山东通志》 卷34:“在源河之阳,故名。” 贞观元年 (627) 省入禹城县。
古县名。(1)唐武德元年(618年)置,治今山东省禹城市西南。因县在源阳河侧,故名。属齐州。贞观元年(627年)省入禹城县。(2)北周置,治今重庆市万州区武陵镇。属南都郡。建德四年(575年)改武宁县。
即塔剌寺城。在今哈萨克斯坦南部江布尔。元耶律楚材 《西游录》 上: “又西数百里有塔剌思城。” 即此。即“怛罗斯城”。
在今山东邹城市西南五十里凫山之阳。《新定九域志》卷1:单州有伏羲冢。《清一统志·济宁州》:“伏羲陵在河南陈州府淮宁县。《旧志》沿《明统志》载入此,未免附会,姑存俟考。”
①莫高窟的俗称。在今甘肃敦煌市东南鸣沙山东麓断崖上。《清一统志·安西州》:“雷音寺在敦煌县南三十里,即千佛洞。唐建,岩石间旧有佛像万计。”②在今新疆吉木萨尔县西南。清徐松《西域水道记》卷3:“保惠城南
即浪噶子。今西藏浪卡子县。清松筠《丁已秋阅吟·朗噶孜》诗注:“朗噶孜本名那噶尔孜。番(藏)语:那, 鼻也。噶尔, 白也。孜,高也。白山鼻上桑砌营官寨,形似佛头。”
秦属蕲县。即今安徽宿州市东南四十里大泽乡。《史记·陈涉世家》:秦二世元年(前209)七月,“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续汉书·郡国志》 沛国:“蕲有大泽乡,陈涉起此。”附
①即今浙江岱山县岱山岛。《清一统志·宁波府一》: 岱山 “在定海县东北海中。约一潮可到。有鹞子尖。其巅下冈岚秀拔,林樾苍润,时有云雾抹其顶”。②即泰山。在今山东泰安市北。《尚书·禹贡》:“海、岱惟青州
1938年改乌鲁克恰提设治局置,属新疆省。治所在黑孜围(今新疆乌恰县)。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境西南部、天山南脉与西昆仑山接合部。属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面积1.8万平方千米。人口4.6万,其中柯尔克孜
从今河北秦皇岛市西南北戴河至海滨。全长10公里。为京奉铁路支线。1916年修建。1944年被日伪拆除。
即今广东韶关市东江与溱水 (今武江)合流后之北江。《水经·溱水注》: “东溪亦名东江,又曰始兴水。……东汉又西注于北江,谓之东江口。溱水至此,有始兴大江之名。” 《元和志》 卷34浈阳县: “溱水一名
一名回郭镇。清置,属巩县。即今河南巩义市西南三十一里回郭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