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歌赋>历史百科>地名来历>灵泉寺石窟

灵泉寺石窟

在今河南安阳县城西南五十里宝山。灵泉寺始建于东魏,初名宝山寺。隋文帝赐名为灵泉寺。石窟规模不大,共有两个洞窟和二百零九个摩崖小龛,分布于东面岚峰山和西面宝山一带。大留圣窟位于岚峰山西坡,俗称道凭石堂,始凿于东魏武定四年(546),是道凭禅修之所。现存造像为北齐雕造后移入窟内的。大住圣窟位于宝山南坡,隋开皇九年(589)灵裕所开凿。窟内造像为卢舍那、阿弥陀、弥勒佛三身像,窟门外两侧分别刻迦毗罗神王和那罗延神王及石刻佛经《大集经·月藏分》、《摩诃摩耶经》、《法华经》等。另外还有很多别具特色的摩崖小龛,其中浮雕塔龛一百五十三个,从隋开皇年间一直延续到唐天宝年间,成为国内罕见的浮雕塔林。


在河南省安阳县城西南25千米的宝山。山有南北两峰,中有一东西向峡谷,石窟即在峡谷两侧,因中间旧有灵泉寺,故名。北峰东南侧为106窟,南峰西北侧为64窟,共170窟。从东魏武定四年(546年)开凿大留圣窟起至宋末,历时600余年。北峰东南侧正中的大住圣窟凿于隋开皇九年(589年),是石窟造像中的杰作。平面呈长方形,面积5.8平方米。门圆拱状,两旁雕刻罗那延神王和加毗罗神王像,手持叉剑,刚劲凶猛,门额上方凿一佛龛,内雕一佛二菩萨。窟内顶部刻莲花藻井,周围刻飞天。窟东、西、北三壁皆有一拱券式龛,内雕一佛二菩萨,两旁又竖刻不同姿势的坐佛像,每排7尊,每壁14排。门的内壁刻有24个佛名,至今保存完整。灵泉寺旧址上还保存一对北齐石塔(其一为高僧道凭法师烧身塔),一对唐代石塔,一对北朝石狮。是研究古代宗教、建筑和民间雕刻艺术的实物资料。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猜你喜欢

  • 万春山

    在今云南牟定县东。《清一统志·楚雄府》:万春山“在定远县东七十里。元李道源《真觉寺记》:山在黑井西里许,墙立屏峙。束龙江之水,踞虎岭之麓,为县最胜处”。

  • 廆山

    一名谷口山。在今河南洛阳市西南。《山海经·中山经 · 中次六经》: 廆山 “交觞之水出于其阳,而南流注于洛; 俞随之水出于其阴,而北流注于谷水”。

  • 千佛山摩崖造像

    在今辽宁彰武县东北四大家子乡扎兰村西南五里。传清代晚期关内和尚朱温久率弟子来此雕造佛像,本欲雕千尊,但至宣统元年(1909)仅雕成一百九十八尊而终止,因名千佛山。现存雕像一百九十七尊,有武士、罗汉,分

  • 东随县

    北魏置,属宋安郡。治所在今湖北广水市东北。隋开皇九年(589)改为礼山县。古县名。北魏改东随郡置,治今湖北省广水市东北。属宋安郡。隋开皇九年(589年)改名礼山县。

  • 嘎仙洞

    在今内蒙古鄂伦春自治旗 (阿里河镇) 北二十里、大兴安岭北段顶峰东端。洞在峭壁之上,高出平地约5米。洞口西南向,南北长90余米,东西宽约27米,高20余米。洞内西壁距洞口 15米处,有北魏太平真君四年

  • 雨花台 (臺)

    又称石子岗、玛瑙岗、聚宝山。在今江苏南京市城南中华门外。宋 《景定建康志》 卷22: 雨花台 “在城南三里,据冈阜最高处,俯瞰城闉。考证: 旧传梁武帝时有云光法师讲经于此,感天雨赐花,故名”。所产五色

  • 海兰窝集

    即今黑龙江省海林市西张广才岭。《清一统志·吉林一》: 海兰窝集 “在宁古塔城西北二百里,西接毕尔罕窝集,东接玛展窝集。绵亘数百里”。海兰河源于此。

  • 大河卫

    明洪武二年(1369)置,直隶南京中军都督府。治所在今江苏淮安市。《方舆纪要》卷22淮安卫:“又大河卫,在府北新城内。”清废。明洪武二年(1369年)置,在今江苏省淮安市。属中军都督府。后迁治今淮安市

  • 那安江

    在今广西灵山县西。《清一统志·廉州府》:那安江“在灵山县西一百里。源出古豆山,南流入钦州,为渔洪江”。

  • 拓南城

    唐南诏置,属永昌节度。在今云南永德县东北永康坝。南诏置,在今云南省永德县东北永康。属永昌节度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