瓮 (甕) 山
①即今北京市西北颐和园内万寿山。元称瓮山,相传有老人凿石得瓮而得名。为元通惠河主要水源。《元史·河渠志》: “白浮瓮山,即通惠河上源之所出也。” 清乾隆十六年 (1751) 改名万寿山。
②在今陕西紫阳县南汉江南岸。《清一统志·兴安府一》: 瓮山 “其形如瓮,俗谓之瓮儿山。下有紫阳洞……宋真人张紫阳修道于此,县因以名”。
①即今北京市西北颐和园内万寿山。元称瓮山,相传有老人凿石得瓮而得名。为元通惠河主要水源。《元史·河渠志》: “白浮瓮山,即通惠河上源之所出也。” 清乾隆十六年 (1751) 改名万寿山。
②在今陕西紫阳县南汉江南岸。《清一统志·兴安府一》: 瓮山 “其形如瓮,俗谓之瓮儿山。下有紫阳洞……宋真人张紫阳修道于此,县因以名”。
又名上湖、芙蓉湖、无锡湖。在今江苏无锡、常州、江阴三市之间。《水经·沔水注》: “南江东注于具区,谓之五湖口。五湖谓长塘湖、太湖、射湖、贵湖、滆湖也。” 《寰宇记》 卷92常州无锡县:上湖 “一名射贵
又名柞水。在今陕西镇安县东。《清一统志·商州》 “柞水” 条引 《镇安县志》: 乾祐河 “在县东三里,即泎水也。源出咸宁县秦岭,至旧县关入县境,又南至洵阳之两河关,合洵河”。
在今海南省昌江黎族自治县西南。《方舆纪要》 卷105昌化县: “峨娘溪在县东。出九峰山下,西南流,注于昌江。”
西汉置,属河南郡。治所在今河南新密市东南三十里。《尔雅》: “山如堂者曰密”,因以为名。西晋属荥阳郡。北齐天保年间,移治今新密市东四十里,属成皋郡。隋开皇初属郑州,大业二年(606) 废。大业十二年
即今河北饶阳县东南二十五里留楚乡。为通武强县孔道。清乾隆 《饶阳县志》 卷上市廛: 东路有 “留楚”。
即今汕头市西北鮀浦镇。《清一统志·潮州府》: 蓬州所 “在澄海县西南三十里。南临牛田洋,西北去揭阳县九十里。明洪武二年置守御千户所于夏岭村,二十七年移于驼江都,三十一年筑石城,周六百四十丈。嘉靖中自揭
即今陕西韩城市西南澽水。《水经·河水注》: 崌谷水 “出 (夏阳) 县西北梁山……东南流注于河”。
隋大业十二年(616)升火井镇置,属临邛郡。治所在今四川邛崃市西南六十里火井镇。一说在今市西油榨乡。唐属邛州。北宋开宝三年(976)移治平乐镇(今邛崃市西南平落镇),至道三年(997)复移故治。元废入
即今福建漳平市东南象湖山。明嘉靖 《漳平县志》 卷2: 象湖 “在感化里。薮泽半亩许,泉混,泥深无底,视若田然。相传昔有象奔过此,遂沉不起,因名”。《明通鉴》: 正德十二年 (1517),“詹师富等据
又名隐寂寺。在今北京西山八大处中第四处。位于平坡山腰。建于元代。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建大悲阁。清《日下旧闻考》卷103引明人《新建大悲殿碑略》:“今隐寂寺者,在都城之西……寺后有余地,遂起为大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