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邙山
亦作白卯山。在今蒙古国东方省哈拉哈河支流纳墨尔根河流域一带。杨荣《北征录》:明永乐二十二年(1424)北征阿鲁台,至答兰纳木儿河,“宁阳侯陈懋、忠勇王王金忠亦还,奏曰:臣等引兵抵白卯山,咸无所遇”。《方舆纪要》卷45:白邙山“在塞外。成祖北征阿鲁台……前锋抵白邙山,无所遇而还”。
亦作白卯山。在今蒙古国东方省哈拉哈河支流纳墨尔根河流域一带。杨荣《北征录》:明永乐二十二年(1424)北征阿鲁台,至答兰纳木儿河,“宁阳侯陈懋、忠勇王王金忠亦还,奏曰:臣等引兵抵白卯山,咸无所遇”。《方舆纪要》卷45:白邙山“在塞外。成祖北征阿鲁台……前锋抵白邙山,无所遇而还”。
①在今河北饶阳县西南。《汉书·地理志》饶阳县: “在饶河之阳。” 《清一统志·深州一》: 古饶河,“ 《旧志》: 在县西南三十里。本滹沱支河,昔时北注入易水,今堙”。②即今黑龙江省饶河县北之挠力河。《
①即今四川南充市东北螺溪河。《方舆纪要》 卷68顺庆府南充县: 清水溪 “在府城东,居民借以灌溉”。《清一统志·顺庆府一》: 清水溪“在南充县东。源出请雨山,西北流十五里,至县东北入嘉陵江”。②即今四
在今浙江龙泉市南。海拔1543米。《方舆纪要》 卷94龙泉县 “豫章山” 条: “县南七十里又有琉华山,山顶宽平,有长湖,深不可测,山下即琉田,居民以陶为业。” 《清一统志 ·处州府》: 琉华山“亦名
五代楚置,即今湖南东安县西南二十里紫溪市镇。北宋雍熙元年(984)升为东安县。五代楚分零陵县置东安场,治今湖南省东安县南紫溪。以近东安江为名。北宋雍熙元年(984年,一作太平兴国七年〔982年〕)升县
1925年析巴林左、右旗置,属热河特别区。治所即今内蒙古巴林左旗驻地林东镇。在巴林之东,故名林东。1928年属热河省。1932年改设林东县。1925年由巴林左、右二旗析置,治今内蒙古自治区巴林左旗贝子
西晋太康四年 (283) 以温麻船屯置,属晋安郡。治所即今福建霞浦县南古县。隋开皇九年 (589) 废。唐武德六年 (623) 复置,移治连江北,即今福建连江县治。属泉州。同年改名连江县。古县名。西晋
在今四川洪雅县西南七十里。《舆地纪胜》卷145嘉定府: 呵吒山 “在洪雅县西四十里。有石院,一巨石周回刻罗汉一百八身”。《方舆纪要》 卷72洪雅县 “竹箐山” 条内: “县西百里又有呵吒山,岩石雄峻,
春秋时晋置,治所在今河南温县西南三十里古温城 (今上苑村北)。《左传》: 昭公三年 (前539),晋赵子文曰: “温,吾县也”,即此。西汉属河内郡。东魏改属武德郡,天平中徙治今温县北。北齐废。隋开皇十
明洪武元年 (1368) 改韶州路置,属广东布政使司,治所在曲江县 (今广东韶关市)。辖境相当今广东韶关、曲江、英德、翁源、乳源、仁化、乐昌等市县地。清属广东省。1912年废。明洪武元年(1368年)
①明置,属武缘县。在今广西武鸣县南四十里。②北宋置,属西安州。在今宁夏海原县境。后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