祋祤县
西汉景帝二年 (前155) 置,属内史。治所即今陕西耀县东一里河东堡。武帝后属左冯翊。东汉初废。永元九年 (97) 复置,三国魏又废。
古县名。西汉景帝二年(前155年)置,治今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东。属左冯翊。东汉初废,后复置。三国魏废。
西汉景帝二年 (前155) 置,属内史。治所即今陕西耀县东一里河东堡。武帝后属左冯翊。东汉初废。永元九年 (97) 复置,三国魏又废。
古县名。西汉景帝二年(前155年)置,治今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东。属左冯翊。东汉初废,后复置。三国魏废。
在今云南宣威县东南六里。元为沾益州治。
又作瑗。战国时齐邑。在今山东禹城市西南。《左传》: 哀公十年 (前485),晋赵鞅攻齐国,“取犁及辕”。即此。杜注: “辕即瑗。”古邑名。春秋齐邑。在今山东省禹城市西南。《左传》哀公十年(前485年)
即今西藏堆龙德庆县西北东嘎拉。下临拉萨河。藏语意为白山咀、白山坡。另据清乾隆 《卫藏通志》 卷3称: “布达拉西三十里,耸峻连霄,高四百余丈。唐古忒语谓海螺曰洞噶,山形似螺,故名。” 古时上修碉卡,形
即慧山泉。在今江苏无锡市西惠山白石坞下。即天下第二泉。又称惠山泉。在今江苏省无锡市西惠山白石坞下。明李东阳有《寄题二泉亭为邵泉斋作》诗。
汉西域国名,属西域都护府。都城在今新疆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西巴里坤湖西北。
一名玉杵关。在今贵州贵定县东。《清一统志·贵阳府》 关隘:打杵关“在贵定县东五里。其地亦名打鼠岭”。
①又名常山关、鸿上关、鸿山关、鸱塞。在今河北唐县西北 一百十里倒马关乡。倒马关又与居唐、紫荆关合称内三关。《水经·滱水注》: “滱水又东径倒马关,关山险隘,最为深峭势均。诗人高冈之病良马,傅险之困行轩
明永乐、宣德年间 (1403—1435) 置,属奴儿干都司。在今吉林镇赉县东南洮儿河流域。后废。约明永乐初置,治所今址不详,辖境约今吉林省洮儿河流域。后废。
在北魏平城宫内,今山西大同市城北。《魏书· 太祖纪》 载: 天兴四年 (401)五月,“起紫极殿、玄武楼、凉风观、石池、鹿苑台”。
①西汉高帝六年(前201)置,初治乘乡(亦作绳乡,在今四川金堂县东),后徙治梓潼县(今四川梓潼县)。辖境相当今甘肃文县、陕西宁强以南,四川旺苍、剑阁、蓬溪以西,潼南、遂宁、新都以北,什邡、北川以东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