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竿河
即古之谷水。在今河南罗山县东, 为罗山、光山二县界河。《方舆纪要》卷50罗山县:“竹竿河在县东三十里。源出掘山, 北流入淮。”
淮河支流。在河南省东南部及湖北省北部。因上游常有成排竹竿顺水而下,故名。源于湖北省大悟县五岳山南坡,由南至北进入河南省境后,经罗山、光山、息县等县境,于罗山县竹竿乡附近入淮河。长101千米,流域面积 2610 平方千米。支流有胡河、麻田河、九龙河等。
即古之谷水。在今河南罗山县东, 为罗山、光山二县界河。《方舆纪要》卷50罗山县:“竹竿河在县东三十里。源出掘山, 北流入淮。”
淮河支流。在河南省东南部及湖北省北部。因上游常有成排竹竿顺水而下,故名。源于湖北省大悟县五岳山南坡,由南至北进入河南省境后,经罗山、光山、息县等县境,于罗山县竹竿乡附近入淮河。长101千米,流域面积 2610 平方千米。支流有胡河、麻田河、九龙河等。
在今河北行唐县西北。《方舆纪要》卷14行唐县:双岭山“在县西北八十里。以双岭并峙而名”。
在今湖北利川市西南忠路镇南。《方舆纪要》卷82忠路安抚司:石旗山在“司南一里。《志》云,司旁有凤凰、狮子、龙洞、金紫诸山,皆高峻”。
即今黑龙江省呼兰县东北沈家镇。民国《呼兰县志》卷1:沈家窝集“(距府)六十里”。1928年建成之呼海铁路经此。
从广州西站至黄浦港。长24公里。为粤汉铁路黄埔支线。1937年修筑。1939年被拆除。
在今广西岑溪县西一里。《方舆纪要》卷108岑溪县:乌峡镇“旧置于乌峡山下。后移于此,改为上里河巡司”。
在今江苏仪征市东南。《宋史·瀛国公纪》:南宋德祐元年(1275),“大元兵攻真州,知州苗再成、宗子赵孟锦率兵大战于老鹳嘴”。即此。《方舆纪要》卷23谓“或曰,即今(仪真)县东南二十里之老鸦夹”。(1)
即今陕西城固县西柳林镇。《水经·沔水注》:“汉水又东得长柳渡。长柳,村名也。汉太尉李固墓碑铭尚存,文字剥落,不可复识。”
在今河北三河市境。《方舆纪要》 卷11三河县: 唐会庄 “在县境。《屯政考》: 县多旷土,宜耕屯,有唐会庄,为昔时垦植之址”。
元置,属犍为县。即今四川沐川县。明于此置沐川州。
1914年改长乐县置,属湖北荆南道。治所即今湖北五峰土家族自治县。以五峰山为名。1921年属湖北荆宜道。1932年直属湖北省。1984年改设五峰土家族自治县。旧县名。1914年改长乐县置,治今湖北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