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桥
在今陕西长安县 (韦曲镇) 西。唐杜甫《随郑广文游何将军山诗》 曰: “不识南塘路,今知第五桥。”
在今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东。唐杜甫有“不识南塘路,今知第五桥”诗句。
在今陕西长安县 (韦曲镇) 西。唐杜甫《随郑广文游何将军山诗》 曰: “不识南塘路,今知第五桥。”
在今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东。唐杜甫有“不识南塘路,今知第五桥”诗句。
即今湖北荆沙市沙市区。《资治通鉴》:五代梁开平二年(908),楚王殷遣将许德勋领水军击荆南高季昌,“至沙头,季昌惧而请和”。即此。(1)古地名。在今湖北省荆州市沙市区。《资治通鉴》:五代梁开平二年(9
即今湖北崇阳县东十六里白霓镇。清光绪《湖北全省分图》:崇阳县东有白霓桥镇。
即南溪。今安徽舒城、庐江二县境之杭埠河。《寰宇记》卷126舒城县:“龙舒水在县南三里,按《左传》杜预云:庐江西南有龙舒,即此水是也。源从三角山东北流。”
明永乐五年(1407)置,属奴儿干都司。在今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黑龙江下游左侧阿姆贡河支流噶勒毕河流域。后废。明永乐五年(1407年)置,治所不详,辖区约今俄罗斯黑龙江下游左侧阿姆贡河支流噶勒毕河
春秋楚灭陈国置。秦为陈郡治。治所即今河南淮阳县。秦末陈涉称王都此。西汉为淮阳国治。东汉为陈国治。西晋属梁国。北魏省入项县。古县名。本西周陈国。战国楚灭之置县,治今河南省淮阳县。汉以后,历为淮阳国、陈国
即今山东长清县南六十里马山。《元和志》卷10长清县: 隔马山 “在县 (按指今县东南三十里长清县旧治) 东南三十五里。《左传》 曰: 晋侯伐齐,齐师遁夙沙卫,杀马于隘以塞道,后因为隔马山”。
在今河北青县东南。《方舆纪要》卷13青县:老鸦堤“旧筑堤于此,防卫河泛滥,以形似名”。《资治通鉴》:唐光化三年(900),“刘仁恭将幽州兵五万救沧州,营于乾宁军,葛从周留张存敬、氏叔琮守沧州寨, 自将
在今山东西南部。东晋太和四年 (369)桓温北伐时所开。据 《水经·济水注》 载: 桓公沟是疏导薛训渚 (在今嘉祥县治萌山下) 分南北流,北流一支注入巨野泽,南流一支注入黄水,黄水原自巨野泽流出注入菏
西汉元始四年(4)改周承休县置,属颍川郡。治所在今河南汝州市东。《说文》:“邟,颍川县。”即此。东汉建武二年(26),复改为周承休县。十三年(37),废为邟乡。
南朝梁置,属西豫州。治所在长陵县(今河南息县东七十一里长陵乡)。北齐废。南朝梁萧衍置,治长陵县(今河南息县东长陵集)。辖境约当今河南省息县地。属光州。北魏属东豫州。北齐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