臭池
又名臭湖、臭陂。在今湖北宜城市东楚皇城东。《水经·沔水注》: “夷水又东注于沔。昔白起攻楚,引西山谷水,即是水者也。……水溃城东北角,百姓随水流死于城东者数十万,城东皆臭,因名其陂为臭池。”
又名臭湖、臭陂。在今湖北宜城市东楚皇城东。《水经·沔水注》: “夷水又东注于沔。昔白起攻楚,引西山谷水,即是水者也。……水溃城东北角,百姓随水流死于城东者数十万,城东皆臭,因名其陂为臭池。”
元至元十六年(1279)以南安县改置,属南安路。治所即今江西上犹县。十七年(1280)改为上犹县。
十六国前凉都城姑臧城 (今甘肃武威市)禁城东门,可直通城内主要宫殿谦光殿。《晋书· 吕纂载记》: “纂自青角门,升于谦光殿。”
一作木剌夷国。在今伊朗北部里海南岸。元刘郁《西使记》:“其木乃奚在西域中最为凶悍,威胁邻国,霸四十余年。王师既克,诛之无遗类。”
明置,属铁岭卫。即今辽宁铁岭县西二十里增盛堡。《方舆纪要》 卷37铁岭卫 “宋家泊堡” 条下: “曹 (应为曾) 迟堡在宋家泊堡东北,其东北又有平定堡。” 清改为曾十堡。
一名南台。在今湖北省钟祥市市东。《舆地纪胜》卷84郢州:兰台“在州城龙兴寺西北。旧传楚襄王与宋玉游于兰台之上,清风飒然而至,王披襟当之。即其地”。《清一统志·安陆府》 认为此台殆属附会。
在今山西榆次市北。《旧唐书·刘武周传》: 唐武德二年 (619),“武周授金刚西南道大行台,令率兵二万人侵并州,军黄蛇镇”。
即今台湾省台北市西北大龙峒,在淡水河与基隆河会合处之南。本高山族凯达格兰平埔人大浪泵社。清嘉庆七年(1802)改称大隆同。同治间又改大龙峒。连横《台湾通史·开辟纪》:明天启六年(1626),“西人始至
在今江西宁冈县东北古城。《清一统志·吉安府二》:升乡寨巡司“在永宁县(治今新城乡)西十五里。本名胜业寨。明初置巡司于砻头隘。洪武五年, 以地僻,移驻于此。本朝改名升乡”。
一名龙潭山。在今吉林省吉林市东十二里。《清一统志·吉林一》:尼什哈山“周十里,高三百步。其上有城,周二里。城西一井,木一其中。旁有鲫鱼池三,石砌”。光绪《吉林通志》卷18:尼什哈山“尼什哈者,国语(满
一作野戍镇。在今河南孟县西南三十五里。汉、晋河阳县治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