舡山
又名五女山。在今四川南江县东北二十里。《方舆纪要》 卷68南江县: 舡山 “四山随拥,咸若海潮,乘风飘泊,而此山宛如巨舟,自北而东。下有井。旧名五女山”。
又名五女山。在今四川南江县东北二十里。《方舆纪要》 卷68南江县: 舡山 “四山随拥,咸若海潮,乘风飘泊,而此山宛如巨舟,自北而东。下有井。旧名五女山”。
西汉高帝六年 (前201) 置,属广汉郡。治所在今四川绵阳市涪江东岸。《寰宇记》 卷83绵州:涪县以 “涪水之所经” 而名。元初二年 (115) 曾为广汉郡治。三国蜀汉改属梓潼郡。《三国志·蜀书 ·法
在今北京市宣武区南横街西口路北。创建于金章宗天会年间。明正统十一年(1446)重修,改名普济寺。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重修后,复名圣安寺。大殿内供奉明代脱沙三世佛,东、西、北三面墙上有佛教故事题材
南北朝时期北方游牧民族及其所建政权。又作蠕蠕、芮芮、茹茹等,皆其同名异译。许多学者认为即拜占廷历史上的阿瓦尔人 (Avars)。源出东胡。传说其始祖本拓跋鲜卑之奴,名木骨闾,子孙因以音近的 “郁久闾”
即锦官城。在四川成都市西南南河 (锦江)南岸。东晋常璩 《华阳国志·蜀志》: 锦官城 “锦江织锦濯其江中则鲜明,濯他江则不好,故命曰锦里也”。后人用作成都之别称。唐卢照邻 《文翁讲堂》诗: “锦里淹中
又名津门。汉魏洛阳城南城西头第一门,在今河南洛阳市东北。本名津门,魏晋改为津阳门。《洛阳伽蓝记》 卷3城南: 高阳王寺 “在津阳门外三里”。西晋永嘉二年 (308),曾屯兵于此。在今河南省洛阳市东北。
《魏书·地形志》 恒农郡国县当为 “圉县”之误。在今河南淅川县东南丹江水库东。
即碎叶水。今吉尔吉斯斯坦及哈萨克斯坦境内之楚河。唐玄奘 《大唐西域记》 卷1:“清池西北行五百余里,至素叶水城。” 城以水名。《新唐书·西域传·石国》: “圆千余里,右涯素叶河。”
即今福建福清市西南四十五里渔溪镇。以临渔溪而名。清 《乾隆内府舆图》: 福清县西南有渔溪寨。
北宋置,属澧州慈利县。故址即今湖南桑植县。明于此置安福守御千户所。
1895年日本占领后改安平县为台南县,治所即今台湾省台南市。1901年废县改设台南厅,1920年废厅改设台南州。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复改台南县,属台湾省。治所即今台南县(新营市)。在台湾省本岛西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