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泉
在今山东东平县西北。《明一统志》卷23兖州府:芦泉“在东平州东北三十里。元行省尚书严实尝引水构亭为游观之所”。《清一统志·泰安府一》:芦泉山,“《府志》:相传唐尧陵在山之麓,今改祀濮州。左右峰峦拱峙,如百工竦立。有泉流入沙河”。
在今山东东平县西北。《明一统志》卷23兖州府:芦泉“在东平州东北三十里。元行省尚书严实尝引水构亭为游观之所”。《清一统志·泰安府一》:芦泉山,“《府志》:相传唐尧陵在山之麓,今改祀濮州。左右峰峦拱峙,如百工竦立。有泉流入沙河”。
即今安徽南部青弋江支流水阳江。《舆地纪胜》卷19宁国府:水阳镇“南唐始曰水阳渡”。以经水阳镇, 因谓之水阳江。长江南岸支流。亦说为青弋江支流。在安徽省东南部。上源西津河源于绩溪县北部,北流至宁国市附近
在今河南叶县北。《方舆纪要》 卷51叶县: 昆阳关 “在故昆阳城北,亦为昆阳镇,有兵戍守。一名阳关”。
在今湖北黄石市东南狮子山。《舆地纪胜》卷33兴国军:飞云洞“在大冶回山之巅,三洞层出,上洞出云,中洞出水,下洞出风,其声如雷霆。唐元结尝读书于此,堂基犹在,洞中有元结像”。今为飞云公园。即“猗玗洞”。
南朝梁置,治所在财丘县(今安徽临泉县南)。辖境相当今安徽临泉县地。北齐废。
本天井关。北宋靖康元年(1126)改名雄定关。即今山西晋城市南三十里天井关。元末亦名平阳关。《元史·察罕帖木儿传》:至正二十八年(1368),顺帝令诸军攻泽州,“扩廓帖木儿退守于平阳”, 即此。在今山
在今福建宁德市东南十五里飞鸾镇。明嘉靖《福宁州志》卷2《山川》宁德县:飞鸾山“在二都,形如飞鸾展翼”,故名。
在今内蒙古巴林左旗东南。《金史·耶律余睹传·移剌窝斡》: 正隆六年 (1161),撒八反,为部将所杀,“窝斡始自为都元帅,陈家为都监,拥众东还,至临潢府东南新罗寨”。即此。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巴林左旗东。
在今江西武宁县东三洪。《清一统志·南昌府一》:三硔滩“在武宁县东七十里,接建昌县界。有数大石横列水中,名和尚石,为最险要处”。
即今湖南衡南县 (衡阳市) 东泉溪镇。《清一统志·衡州府二》: 泉溪市 “在清泉县 (今衡阳市) 东三十里,濒耒水”。
①明代厄鲁特四部之一。游牧地在塔尔巴哈台附近雅尔地方(今哈萨克斯坦乌尔扎尔一带)。明末为准噶尔所逼,徙居欧洲伏尔加河畔,数传至渥巴锡,因不堪沙皇俄国的压迫、掠夺,复率部东归内附,诏以汗渥巴锡所领乌纳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