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歌赋>历史百科>地名来历>荔波县

荔波县

明洪武十七年 (1384) 置,属广西庆远府。治所在穹来捧喇轸村 (今贵州荔波县东南时来旧县村)。后改属河池州。清顺治十七年 (1660) 徙方村埲峨岭 (今荔波县西北方村)。雍正十年 (1732)改属贵州都匀府。乾隆三年 (1738) 迁治蒙石里 (今荔波县)。民国初属贵州黔中道。1920年直属贵州省。据清爱必达 《黔南识略》 卷11: 荔波县 “荔泉在城北土地关崖下,其味甘冽,甲于他水,荔波所由名也”。而据1992年贵州省民政厅编印 《贵州省政区地名手册》 称: 荔波为布依语,意为美丽的土坡。


在贵州省南部,南邻广西壮族自治区。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面积 2441 平方千米。人口16万。辖6镇、11乡(含6民族乡)。县人民政府驻玉屏镇。荔波,系布依语音译,意为“美丽的山坡”。宋广南西路宜州荔波峒。元置荔波州,属庆远南丹溪洞等处军民安抚司,后废。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析思恩县置荔波县,治穹来里喇轸村(今时来旧县村),隶广西庆远府。正统十二年(1447年)改隶南丹州。成化十一年(1475年)复属庆远府。正德元年(1506年)改隶河池州。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徙治方村峨岭(今县西北方村)。雍正十年(1732年)划入贵州都匀府。乾隆二年(1737年)徙县治于全享寨(今玉屏镇)。1914年隶黔中道,1920年直属贵州省。1949年隶独山专区,1952年隶都匀专区,1956年隶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1958年并入独山县,1961年以原地复置县。地处黔南山地东部。樟江流经中部,在五蒙附近纳方村河后南流入广西壮族自治区。属中亚热带湿润气候。农产有稻、玉米、小麦、大豆、辣椒、黄麻、红麻、油菜籽,并产香菇、木耳、蜂蜜、杜仲。有水泥、农机等厂。荔波凉席为传统名产。有煤、铁、锑等矿。黔桂铁路沟茂支线通茂兰,独荔、荔三、甲麻公路纵横县境。纪念地有邓恩铭故居,红七军一、二纵队会师旧址,黎明关是红军首次入黔关口。古迹有水浦石板墓群、瑶麓乡规碑等。茂兰喀斯特森林为国家自然保护区。


猜你喜欢

  • 班渎

    在今江苏南京市北长江南岸。《晋书·刘牢之传》: 东晋元兴初,“ (刘) 敬宣劝牢之袭 (桓)玄,犹豫不决,移屯班渎”。《资治通鉴》 胡三省注:“班渎在新洲西南。”在今江苏省南京市北长江南岸一带。东晋元

  • 疏 (疎) 山寺

    在今江西金溪县西五十里浒湾镇南。始建于唐中和二年 (882),原名白云寺。南唐昇元元年 (937) 改称疏山寺。

  • 曲园

    在今江苏苏州市城内马医科巷内。为晚清俞樾故居。其形曲,故曰曲园。俞樾晚年著书于此, 自号曲园老人。

  • 龙窖山

    在今湖南临湘市东北。《舆地纪胜》卷69引《岳阳志》云:“在巴陵北。山实峻极,上有雷洞,有石门之洞,山瑶居之, 自耕而食, 自织而衣。”《方舆纪要》卷77岳州府临湘县:龙窖山在“县(治今岳阳市东北陆城镇

  • 法相岩

    即宝方山。又名宝胜山、资胜山。在今湖南武冈县东南二里。南宋嘉定年间知武冈军姜桐 《法相岩小记》 载: 山有法相寺。以寺得名。又称宝胜山、资胜山、宝方山。在湖南省武冈市资江南岸。古木参天,石壁陡峭,多天

  • 道观山

    在今四川隆昌县北一里。《清一统志·叙州府一》: 道观山 “山势迤衍,岑峦耸叠,俯视东流,为县城之枕背”。

  • 禾亭墟

    即和亭铺。今湖南宁远县东北二十里禾亭镇。

  • 光迁县

    北周保定三年(563)改房陵县置,为光迁郡治。治所即今湖北房县。隋为房陵郡治。唐初为迁州治。贞观十年(636)改为房陵县。古县名。北周武帝时改房陵县置,治今湖北省房县。隋为房陵郡治。唐贞观十年(636

  • 泸山

    即今四川西昌市南之泸山。《方舆纪要》 卷74建昌卫军民指挥使司: 泸山在 “司南十五里。以山之西近泸水而名”。《明一统志》 卷73四川行都司:泸山 “其山西近泸州”为名。山东临邛海,山上有光福寺、玉皇

  • 阗颜山

    亦作窴颜山。即今蒙古国哈努伊河与胡努伊河间之巴彦鲁集克山脉。《史记·匈奴列传》: 西汉元狩四年 (前119),卫青、霍去病分兵击匈奴,“北至阗颜山赵信城而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