蓼堤 (隄)
一作漻堤。故址自今河南开封市东北绵延至商丘县南,约三百余里。传为西汉梁孝王所筑。《隋书· 于仲文传》: 仲文 “军次蓼堤,去梁郡七里……大败 (檀) 让军”,即此。《元和志》 卷7开封县: 蓼堤 “在县东北六里。高六尺,广四尺。梁孝王都大梁,以其地卑湿,东徙睢阳,乃筑此堤”。
一作漻堤。故址自今河南开封市东北绵延至商丘县南,约三百余里。传为西汉梁孝王所筑。《隋书· 于仲文传》: 仲文 “军次蓼堤,去梁郡七里……大败 (檀) 让军”,即此。《元和志》 卷7开封县: 蓼堤 “在县东北六里。高六尺,广四尺。梁孝王都大梁,以其地卑湿,东徙睢阳,乃筑此堤”。
东魏武定六年 (548) 改淮阳县置,为睢南郡治。治所即今安徽宿州市东北八十二里解集。北齐天保七年 (556) 废。古县名。东魏武定中以淮阳县改名,治今安徽省宿州市北符离集东北。北齐天保七年(556年
亦作旺清河、大汪清河。在今吉林汪清县东。清光绪《吉林通志》卷23:十三道噶雅河“又东南径东崴子,大小旺清河合诸水自东来入之。大旺清河出珲春东北山,西流一百五十余里,小旺清河自东北来,凡行百余里合尖山水
①西晋太康元年(280)改白马县置,属汶山郡。治所在今四川松潘县西北。南朝宋废。②南朝宋武帝置,为宋熙郡治。治所在今四川旺苍县西南嘉川镇。西魏恭帝元年(554)改为嘉川县。③南朝宋元嘉十二年(435)
明洪武二十一年 (1388) 置,属福建都司。治所在今福建福州市东北。清康熙五年 (1666)废。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置,治今福建省福州市东北。属福建都司。清康熙五年(1666年)废。
在今甘肃张掖市东。《晋书·秃发傉檀载记》:南凉弘昌六年(407),“遂伐沮渠蒙逊, 入西陕。蒙逊率众来距,战于均石,为蒙逊所败”。即此。在今甘肃省张掖市东。东晋义熙三年(407年)北凉沮渠蒙逊败南凉秃
西汉置,属信都国。治所在今河北深州市东南三十里。高帝封乐毅为侯,宣帝又改封河间献王子佟于此。东汉废。西汉地节三年(前67年),宣帝封河间献王子佟置,治今河北省深州市东南。东汉废。
又名丰河。即今陕西山阳县之县河。西晋于此置丰阳县,因丰阳川为名。
北宋熙宁五年(1072)改西昌县为镇,属龙安县。在今四川安县东南四十里花荄镇。在海南省屯昌县西北部。面积37.1平方千米。人口 7440。镇人民政府驻西昌,人口 1090。因西部曾为昌盛之地,故名。1
元初置研和百户,至元十三年 (1276) 改县,属新兴州。治所在今云南玉溪市南二十四里研和镇。明洪武十五年 (1382) 后废。古县名。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置,治今云南省玉溪市南研和镇。属新兴州
一名京源山。在今湖北京山县东十五里。《隋书·地理志》 京山县: “有京山。” 《寰宇记》 卷144京山县: “因界内京山为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