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梁山镇
在今安徽和县南六十里梁山下。清设游击守备驻守。
在安徽省和县东南角、长江沿岸。面积32.99平方千米。人口2.1万。镇人民政府驻西梁山,人口 3310。镇以山名。1949年设西梁乡,1958年改公社,1983年复乡。1989年改置西梁山镇,1992年白桥镇三村和黄山寺乡大蒋村并入。主产稻、油菜籽、小麦等。有造纸、汽车修理、建材等厂。有公路接和沈公路。江边有水运码头。
在今安徽和县南六十里梁山下。清设游击守备驻守。
在安徽省和县东南角、长江沿岸。面积32.99平方千米。人口2.1万。镇人民政府驻西梁山,人口 3310。镇以山名。1949年设西梁乡,1958年改公社,1983年复乡。1989年改置西梁山镇,1992年白桥镇三村和黄山寺乡大蒋村并入。主产稻、油菜籽、小麦等。有造纸、汽车修理、建材等厂。有公路接和沈公路。江边有水运码头。
在今湖北仙桃市西。《元和志》 卷21复州: “取州界复池湖为名也。”
西藏古代族部名。亦作女国。地在今西藏昌都地区东北部及四川西北部。《旧唐书·东女国传》:“东女国,西羌之别种,以西海中复有女国,故称东女焉。俗以女为王。东与茂州、党项接,东南与雅州接,界隔罗女蛮及白狼夷
亦作鄂尔霍楚尔山、鄂勒霍楚尔山。在今新疆额敏县东北。清乾隆 《西域图志》 卷22: 鄂尔和楚克鄂拉 “在巴尔鲁克鄂拉东北四百里,绰尔郭南,纳林和博克北”。
即今云南镇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县西振太乡驻地。原名草皮街。傣语名太和街。“太” 为棉花,“和” 为箐,意即箐边种过棉花。1916年设草辟县佐。1919年改名泰和县佐。
城名。在今河南虞城县西北。《后汉书·光武纪》:建武三年(27),“吴汉率七将军与刘永将苏茂战于广乐,大破之”。即此。古城名。在今河南省虞城县西北。东汉建武二年(26年),更始故将苏茂据广东而臣于刘永;
亦作古镇。在今广西柳城县西北古寨乡。明、清置巡司于此。
元至正十一年 (1351) 置,属四川行省。治所即今湖北鹤峰县。后改为宣抚司。
又名高禅山。在今山东泰安市西南三里。《汉书·武帝纪》: 太初元年 (前104), “䄠高里”。注: “伏俨曰: 山名。在泰山下。”古山名。又称亭禅山。在今山东省泰安市西南。西汉太初元年(
隋大业三年(607)改硖州置,治所在夷陵县(今湖北宜昌县西北)。辖境相当今湖北宜昌、枝城、远安等市县地。唐初改为硖州。天宝元年(742)复为夷陵郡,治所在夷陵县(今宜昌市)。乾元元年(758)复为硖州
①指今广西黔江、郁江合流以后之名称。即西江从桂平县至梧州市段的别称。《元和志》 卷37龚州平南县: “龚江 一名浔江,亦名都泥江,在县南五十步。” 《舆地纪胜》 卷110浔州: 浔江 “在桂平县北二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