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音峡
在今四川重庆市西北,为嘉陵江三峡之一。清乾隆《巴县志》卷1:观音峡“两崖石壁数仞,左有龙洞,高二丈许,深不可测,曾艤舟洞口。洞中泉水潺潺,不可近。春夏水涨,则洞口淹没,舟不敢行。在悬崖多瀑布,溅玉飞雪,直注江端半壁。蜀汉时凿有匾路,若栈道,水涨峡难行舟,则登岸由匾路出峡。其幽深与温汤峡相似”。
嘉陵江小三峡之第三峡。在重庆市北碚区附近。系江流斜切观音山而成。因古有观音庙而得名。江岸有龙洞,泉水潺潺,瀑布飞泻,分为三股,下注入江。
在今四川重庆市西北,为嘉陵江三峡之一。清乾隆《巴县志》卷1:观音峡“两崖石壁数仞,左有龙洞,高二丈许,深不可测,曾艤舟洞口。洞中泉水潺潺,不可近。春夏水涨,则洞口淹没,舟不敢行。在悬崖多瀑布,溅玉飞雪,直注江端半壁。蜀汉时凿有匾路,若栈道,水涨峡难行舟,则登岸由匾路出峡。其幽深与温汤峡相似”。
嘉陵江小三峡之第三峡。在重庆市北碚区附近。系江流斜切观音山而成。因古有观音庙而得名。江岸有龙洞,泉水潺潺,瀑布飞泻,分为三股,下注入江。
①在今河南永城县东北,其南八里为砀山。《汉书·高帝纪》:“高祖隐于芒、砀山泽间。”②即北邙山。在今河南洛阳市北。《晋书·惠帝纪》:太安二年(303),“帝军于芒山”。即此。古山名。在今河南省永城市东北
即今辽宁凌源市东南七十里四官营子镇。民国熊知白《东北县治纪要》热河凌源县:“四管营子距县市七十里。户数二百五十,人口二千。”
在今云南昭通市北部。唐樊绰 《蛮书》 卷1: 石门外 “第七程至蒙夔岭,岭当大漏天,直上二十里,积阴凝闭,昼夜不分。从此岭头南下八九里,青松白草,川路渐平”。
即今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旧属怀远县,明置宜良镇巡司。
北宋置,属虞城县。在今河南虞城县境。
在今云南呈贡县西隅。《方舆纪要》卷114呈贡县:伽宗城“在县治西。大理段氏时,上官伽宗所筑, 因名”。
在今湖南吉首市西南七十五里。《方舆纪要》 卷81镇溪千户所: 南阳堡 “隶辰溪卫,有官兵戍守”。
北宋置,属江宁县。即今江苏江宁县南陶吴镇。宋 《景定建康志》 卷16: “金陵镇在江宁县南六十里。本陶吴铺,景德二年改为镇。” 元设税务于此。(1)古镇名。北宋景德二年(1005年)置,即今江苏省南京
古沙水支津,淮水支流。《汉书·地理志》 沛郡城父县: “夏肥水东南至下蔡入淮。” 《水经·淮水注》: “淮水又北,夏肥水注之。水上承沙水于城父县,……东注,俱入于淮。” 故道自今河南郸城县东南分沙水东
在今海南省琼山市东北。《清一统志·琼州府一》 “双泉” 条: “一即金粟泉,又名浮粟井,在 (琼山) 县东北里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