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歌赋>历史百科>地名来历>

①西周国名。曼姓。在今湖北襄阳县西北邓城。《左传·昭公九年》:“及武王克商, ……巴、濮、楚、邓,吾南土也。”公元前678年为楚所灭。

②春秋蔡邑。即今河南漯河市东南邓店。《春秋》:桓公二年(前710),“蔡侯、郑伯会于邓”。杜注:“颍川召陵县西南有邓城。”

③春秋时鲁地。在今山东西南部汶河以南、运河以北地区(清兖州府境)。《左传》:隐公十年(前713),“公会齐侯、郑伯于中丘。癸丑,盟于邓”。杜注:“鲁地。”

④战国魏邑。在今河南孟县西南。《史记·秦本纪》:昭襄王十六年(前291),“左更错取轵及邓”。《正义》引《括地志》云:“故邓城在怀州河阳县西三十一里。”又,《水经·湛水注》:“湛水又东南径邓,南流注于河,故河济有邓津之名。”


(1)西周国名,曼姓,在今湖北省襄樊市西北。《春秋大事表》等误以为在今河南邓州市。《国语·郑语》:周幽王时史伯曰:“当成周者,南有荆蛮、申、吕、应、邓、陈、蔡、随、唐。”春秋时灭于楚。《左传》庄公十六年(前678年):“楚复伐邓,灭之。”秦置县。(2)古邑名。(1)春秋鲁邑,确地无考,当在今山东省兖州市一带。《左传》隐公十年(前713年),“公会齐侯、郑伯于中丘,盟于邓”,即此。(2)春秋蔡邑,后属楚。在今河南省郾城县东南。《左传》桓公二年(前710年):“蔡侯、郑伯会谋于邓。”即此。(3)战国魏邑。在今河南省孟州市西。《史记·秦本纪》:昭襄王十六年(前291年),“左更错取轵及邓”,即此。


猜你喜欢

  • 南云 (雲) 州

    ①唐武德四年 (621) 置,治所在攸县 (今湖南攸县东北)。辖境相当今湖南攸县、茶陵及株洲市、株洲县等地。贞观元年 (627)废。②唐武德七年 (624) 置,治所在勃弄县 (今云南弥渡县南二十里寅

  • 加迭喀桑

    玉树土司之蒙古尔津、永夏、竹节三族的合称。同牧于青海称多县鸦砻江上游咱曲流域。民国周希武《玉树调查记》卷上:“蒙古尔津族、永夏族、竹节族,同牧咱(扎)曲河流域,统称加迭喀桑(译言三族人民合驻之意)。又

  • 寒泉

    ①在今山西沁源县东北。《方舆纪要》 卷43沁源县: “寒泉在县东北五十里青裹山上,……西南流入沁河。”②在今江西萍乡市东二十里。《舆地纪胜》 卷28袁州: 寒泉 “溉田甚广”。《方舆纪要》 卷87萍乡

  • 托摩和城

    即托漠河城。在今辽宁抚顺市东。魏源《圣武记》作“托摩和城”。即“托漠河城”。

  • 怀泽场镇

    北宋废怀泽县置,属郁林县。即今广西贵港市西南一百里思怀乡。古镇名。在今广西壮族自治区贵港市西南。北宋属郁林县。

  • 北澎湖屿

    即今台湾省基隆市东北之海中彭佳屿。《清一统志·台湾府》:北澎湖屿“在彰化县极北鸡笼城东北大海中。《旧志》:屿低平宽广,周约二十余里,其旁多溜,舟人惮之”。

  • 大港

    即今台湾省花莲县南秀姑峦溪下游。《清史稿·地理志》 台东州:“大港上源曰打马㨫溪,出秀姑峦山,东流经治北,右合网网溪,左合一水,经奇密社北, 入于海。”集镇名。在上海市松江区西部。属小昆

  • 独鹤山

    在今广东恩平市东北五十三里。《方舆纪要》 卷101肇庆府恩平县 “天露山” 条: 独鹤山 “在县北百里。一峰耸拔,绵延三十里,亦名独鹤尖。山脉东连曹幕诸山,西北连老香诸山,亦与新兴县分界”。《清一统志

  • 咸平路

    金天德二年 (1150) 改咸州路置,治所在咸平府咸平县 (后改平郭县,即今辽宁开原市东北老城镇)。辖境相当今辽宁铁岭市以北辽河流域地。金末废。金天德二年(1150年)改咸州路置,治咸平府(今辽宁开原

  • 大水荡桥

    在今四川万源市南。民国《万源县志》卷2:大水荡桥“在治南二百二十里。交九区界。桥左为宣汉县界,右连达县界,俗呼一脚踏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