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川州
元至元十一年(1274)改德源千户置,属大理路。治所在德源城(今云南洱源县东南三十六里,邓川镇东北郊)。明、清属大理府。万历二十八年(1600)迁治来凤冈(今洱源县东南三十二里旧州),崇祯十三年(1640)又迁邓川驿称新州(今洱源县东南三十八里邓川镇)。1913年废为县。
元至元十一年(1274年)以德原城置,即今云南省洱源县东南新州镇北德源城。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移治今洱源县南旧州,崇祯十三年(1640年)移治今新州镇。1913年废州改县。
元至元十一年(1274)改德源千户置,属大理路。治所在德源城(今云南洱源县东南三十六里,邓川镇东北郊)。明、清属大理府。万历二十八年(1600)迁治来凤冈(今洱源县东南三十二里旧州),崇祯十三年(1640)又迁邓川驿称新州(今洱源县东南三十八里邓川镇)。1913年废为县。
元至元十一年(1274年)以德原城置,即今云南省洱源县东南新州镇北德源城。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移治今洱源县南旧州,崇祯十三年(1640年)移治今新州镇。1913年废州改县。
亦名飞仙阁、漏阁。即今四川芦山县西南五十里青衣江东岸关镇。《明史·地理志》 芦山县:“南有飞仙关。”《方舆纪要》卷72芦山县:飞仙关在“县南五十里。亦曰飞仙阁,即古漏阁也”。
即今西藏江达县东北同普。清宣统元年(1909)设同普委员管辖,属四川省。宣统三年(1911)置同普县。
亦名柳家屯、柳屯。即今河南濮阳县东四十五里柳屯镇。《清史稿·地理志》 大名府开州:有 “柳下屯镇”。
唐贞观二十年 (646) 析盈隆县置,属黔州。治所即今贵州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治都濡镇。《元和志》 卷30都濡县: “以县西北六十里有都濡水为名也。” 北宋嘉祐八年 (1063) 废。古县名。唐贞观二
在今江西波阳县西,鄱江南岸。《方舆纪要》卷85饶州府鄱阳县:八字脑“在府西三十里。正德中,伍文定败宸濠之兵于此。《舆程志》云,府十里为竹鸡林,又二十里为八字脑”。清于此设八字脑汛。在今江西省鄱阳县西。
战国秦成都少城南门之一,在今四川成都市人民公园(少城公园)一带。西晋左思《蜀都赋》:“结阳城之延阁,飞观榭乎云中。”注:“阳城,蜀门名也。”《寰宇记》卷72华阳县:“阳城门,李膺记:少城有九门,南面三
即今内蒙古辽河上游南支流老哈河。《三国志·魏书·乌丸鲜卑东夷传》 裴松之注引《魏书》曰:“后檀石槐乃案行乌侯秦水,广袤数百里,淳不流,中有鱼而不能得。闻汗人善捕鱼,于是枟石槐东击汗国,得千余家,徙置乌
①指今江苏南京市东北长江段。《宋史·韩世忠传》: 南宋建炎四年 (1130),世忠与兀术“相持黄天荡者四十八日”。《资治通鉴》: 唐乾宁三年(896),胡三省注: “大江过升州界,浸以深广,自老鹳嘴度
亦作泡桥。在今江苏沛县西跨泡水 (今丰水) 上。《资治通鉴》: 南朝宋元嘉二十七年 (450),魏将 “步尼公遇 (嵇) 玄敬,引兵趋苞桥,欲渡清西,沛县民烧苞桥,夜于林中击鼓,魏以为宋兵大至,争渡苞
即今江苏昆山市西南陈墓镇。原名锦溪镇。南宋孝宗的陈妃爱此水乡,殁后,宁宗嘉泰时选镇南五保湖(今名陈墓荡)为陈妃水冢,因改镇名为陈墓。旧属长洲县,明初置巡司于此。在今江苏省昆山市西南。明初置巡检司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