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默城
在湖北浠水县东。《北齐书·慕容俨传》:天保十年 (559),“将兵卫送萧庄,筑郭默、若邪二城”。《资治通鉴》: 南朝陈太建五年 (573) 十月 “甲午,郭默城降”。胡注: “晋氏不兢,刘、石强盛,郭默转徙而南,筑城以自保。故有其名。”
(1)在今安徽省寿县西。相传因东晋咸和中郭默屯军而得名。六朝时为寿春(今寿县)外围军事城堡。(2)在今江西省九江市东北。东晋咸和中晋将郭默筑。《资治通鉴》:南朝梁大宝二年(551年),侯景将“于庆自鄱阳还豫章,侯瑱闭门拒之,庆走江州,据郭默城”,即此。
在湖北浠水县东。《北齐书·慕容俨传》:天保十年 (559),“将兵卫送萧庄,筑郭默、若邪二城”。《资治通鉴》: 南朝陈太建五年 (573) 十月 “甲午,郭默城降”。胡注: “晋氏不兢,刘、石强盛,郭默转徙而南,筑城以自保。故有其名。”
(1)在今安徽省寿县西。相传因东晋咸和中郭默屯军而得名。六朝时为寿春(今寿县)外围军事城堡。(2)在今江西省九江市东北。东晋咸和中晋将郭默筑。《资治通鉴》:南朝梁大宝二年(551年),侯景将“于庆自鄱阳还豫章,侯瑱闭门拒之,庆走江州,据郭默城”,即此。
西汉置,属渔阳郡。治所在今河北三河市西南。东汉改作潞县。古县名。西汉置,治今北京市通州区北古城村。属渔阳郡。东汉改名潞县。
即今天津市东塘沽区西北新河街道办事处。清于此设把总驻守。集镇名。在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区北部。属养贤乡。人口2800。水阳江改道经此,在新河道旁建成村庄,故名。自1961年至2001年12月止,一直是乡、
地区名。当指今山西北部的滹沱河、牧马河以西至黄河,包括桑干河、汾河上游一带。分为南、北两部分:北魏尔朱氏世为北秀容酋长,所居梁郡城在今山西朔州市北,周围三百里皆为其封地。《魏书·尔朱荣传》:“尔朱荣,
明永乐六年(1408)析孟养地置,直属云南都司。在今缅甸北部迈立开江与恩梅开江间的江心坡。明末废。
在今云南凤庆县西南。《方舆纪要》卷118顺宁府:矣堵寨“在府西南。万历二十八年,矣堵十三寨莽亢等复叛,官军讨平之,顺宁云州复”。
即今四川兴文县西北之兴文河,为长宁河上源之一。《清史稿·地理志》 兴文县:“水车河一名三渡河,源出故建武城山谷中, 至县东北, 又西流,经梅岭堡入长宁县,注淯溪。”
在今甘肃合水县(西华池镇)东北。《方舆纪要》卷57合水县:玉梅川“在县东,与延鸠川俱出子午山,东流入华池水”。
在今四川南江县西南长赤镇。清嘉庆二年 (1797) 建,为四合院砖木建筑。大殿正中有禹王坐像。1933年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长征过南江,在此建立长赤县苏维埃政府。前殿三道石门框上,红军刻的 “谁是世
①即今江苏江宁县南桥头村。清 《江宁市政司属疆域表》: 江宁县有桥头镇。②即周铁桥镇。今江苏宜兴市东北四十五里周铁镇。清光绪 《江苏全省舆图》 宜兴县记: “周铁桥镇在城东北四十五里。” 有巡司。民国
又作阿思罕河。即今黑龙江省林口县西北乌思浑河。《清一统志·吉林一》 “呼锡哈哩河” 条下: 武斯浑河 “在 (宁古塔) 城东北四百八十里。源出城东北无名山,俱西北流入瑚尔哈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