鄀县
三国魏改鄀国置,属襄阳郡。治所在今湖北宜城市东南。南朝宋为冯翊侨郡。北周废。隋复置,属襄阳郡。唐初废。
古县名。鄀,又作若。秦置,治今湖北省宜城市东南。属南郡。东汉改为侯国。三国魏复为县。南朝宋、齐、梁侨置冯翊郡于此。北周废。
三国魏改鄀国置,属襄阳郡。治所在今湖北宜城市东南。南朝宋为冯翊侨郡。北周废。隋复置,属襄阳郡。唐初废。
古县名。鄀,又作若。秦置,治今湖北省宜城市东南。属南郡。东汉改为侯国。三国魏复为县。南朝宋、齐、梁侨置冯翊郡于此。北周废。
在今河北涞水县西北。《水经·巨马水注》:紫石溪水“又径圣人城东,又东南右会檐车水。水出檐车硎,东南流径圣人城南,南流注紫石水,又南注于涞水”。
在今北京天坛公园北部。是明、清皇帝祈祷五谷丰登之地。建于明永乐十八年 (1420),初为天地坛内大祀殿,嘉靖九年 (1530) 天地分祭,改名祈谷坛。二十四年 (1545) 改建,名大享殿。清乾隆十六
在今广西忻城县东三寨村。明置三寨堡土巡司。即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忻城县东三寨。明设巡检司。清废。
在今安徽全椒县西。《明一统志》卷18滁州:北独山“在全椒县西六十里。崒然特起,不与众山相接。上有汉高祖庙及古塔”。
谓黄河与洛水交汇处及附近之地。《史记·封禅书》: “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间。” 《正义》:“ 《世本》 云: ‘夏禹都阳城,避商均也。又都平阳,或在安邑,或在晋阳。’ 《帝王世纪》 云: ‘殷汤都亳,
1935年1月鄂豫陕革命根据地由柞水县析置,治红岩寺(今陕西柞水县东红岩寺)。同年7月红军北上抗日,县制撤销。旧县名。(1)鄂豫皖苏区设。1929年由安徽省金寨县南部及霍山县西部燕子河一带析置。193
辽建,在今吉林辉南县东北之辉发城镇附近。《辽史·康默记传》:“已下城邑多叛,默记与阿古只平之。既破回跋城,归营太祖陵。”在今吉林省辉南县东北辉发城屯。
汉献帝刘协衣冠冢。又称汉愍帝陵。在今河南许昌县东张潘村。献帝逊位于曹丕,丕奉献帝为山阳公。后献帝死于封地,葬于禅陵(在今河南修武县北)。因献帝曾都许县,后人建衣冠冢以为纪念。
元置,属新添葛蛮安抚司。治所在今贵州福泉县东南三十里。明初废。元置,治今贵州省福泉市南。属新添葛蛮安抚司。明初废。
夏至战国的诸侯国。商、周甲骨、金文作曾,古文献作缯或鄫。《史记·夏本纪》: “禹为姒姓,其后分封, 用国为姓, 故有……氏、 缯氏。” 商时为方国。甲骨 卜辞有 “王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