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钱关
①在今湖北竹溪县西北一百五里。民国《湖北通志》 卷36竹溪县: 铜钱关 “嘉庆间总兵王凯、参将林泰带兵驻守”。
②在今陕西旬阳县东南一百八十里。地处鄂陕交界,为古代交通要冲。
集镇名。在陕西省旬阳县东南部、吕河源头。铜钱关乡人民政府驻地。人口140。清雍正《陕西通志》载:“铜钱关,相传因出土铜钱一窖。”又为战国时期秦、楚两界关隘,故名。主产玉米、小麦、稻,并产生漆、茶叶、黑木耳、金银花等。公路通神河镇、城关镇。
①在今湖北竹溪县西北一百五里。民国《湖北通志》 卷36竹溪县: 铜钱关 “嘉庆间总兵王凯、参将林泰带兵驻守”。
②在今陕西旬阳县东南一百八十里。地处鄂陕交界,为古代交通要冲。
集镇名。在陕西省旬阳县东南部、吕河源头。铜钱关乡人民政府驻地。人口140。清雍正《陕西通志》载:“铜钱关,相传因出土铜钱一窖。”又为战国时期秦、楚两界关隘,故名。主产玉米、小麦、稻,并产生漆、茶叶、黑木耳、金银花等。公路通神河镇、城关镇。
在今云南广南县西六十里。为县西孔道。明置速为驿。
①在今广东始兴县南。《方舆纪要》 卷102始兴县: 谢公山在 “县南三十里。峰峦耸拔,独高诸阜。昔有谢姓者隐此,因名”。②即今安徽当涂县东南三十里青山。《寰宇记》 卷105当涂县: 谢公山 “在县东三
又作浿丘、沛丘。春秋时齐地。在今山东博兴县南五里。《左传》庄公八年(前686),“齐侯游于姑棼,遂田于贝丘”。杜注:“博昌县南有地名贝丘。”古邑名。又作浿丘、沛丘。春秋齐邑。在今山东省博兴县东南。《左
唐贞观十八年 (644) 灭焉耆后置,属安西都护府。治所在今新疆焉耆回族自治县西南四十里城子旧城。开元七年 (719) 为安西四镇之一。贞元六年 (790) 后废。唐羁縻都督府。贞观十八年(644年)
在今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东。《方舆纪要》卷123安庄卫:老虎关“在卫东二十五里”。
地区名。指甘肃陇山以西之地。故甘肃亦称陇西。即“陇右”。
今蒙古国乌兰巴托东鄂嫩河上源。《元朝秘史》卷2:“有乞沐儿合名字的河,西通著斡难河。”陈彬龢注:“今齐母尔哈河。”
清乾隆三年 (1738) 置,为泗城府治。治所即今广西凌云县。《清一统志·泗城府》:凌云山 “在凌云县北半里。极高峻”。县以山名。民国初属广西田南道。1928年直属广西省。
即今浙江象山县东南之檀头山。《明史·地理志》 宁波府象山县:“南有石坛山,亦曰坛头山。”
一作途思。在今伊朗东北部马什哈德北。《元史·太祖纪》: 十七年 (1222) 春,“皇子拖雷克徒思、匿察兀儿等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