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鞮山
一名紫金山。在今山西沁县西南四十里。《魏书·献文六王传》: “后幸代都,次于上党之铜鞮山。”即此。县西三十里尧山,唐亦曾改名铜鞮山。
又称紫金山。在山西省沁县西南。即晋代铜鞮邑所在地。北魏彭城王勰从孝文帝至平城(今大同)住此。山南有隋王通(号“文中子”)及弟子唐魏徵等读书处,文中子石室尚存。
一名紫金山。在今山西沁县西南四十里。《魏书·献文六王传》: “后幸代都,次于上党之铜鞮山。”即此。县西三十里尧山,唐亦曾改名铜鞮山。
又称紫金山。在山西省沁县西南。即晋代铜鞮邑所在地。北魏彭城王勰从孝文帝至平城(今大同)住此。山南有隋王通(号“文中子”)及弟子唐魏徵等读书处,文中子石室尚存。
在今陕西华县西南。《资治通鉴》:东晋义熙十三年(417)刘裕伐秦,姚泓“使姚丕守渭桥,胡翼度屯石积”,即此。在今陕西省华县西南。东晋义熙十三年(417年)刘裕北伐,秦姚泓使胡翼度据守于此。
在今湖北枝城市西北荆门山东。《隋书·杨素传》:杨素伐陈,陈将吕仲肃军溃于岐亭,“仲肃复据荆门之延洲”。即此。在今湖北省枝城市附近长江中。隋将伐陈,崔仲方谓陈虽于延洲等处置船,但终将聚集于峡口、汉口等地
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灌阳县城北30千米处。群山罗列,峭拔千寻,临江而秀,横亘数里。山麓有寻胜桥,下涧喷石,作碎玉声。招凉台,背山面江,林木四荫,崖壁上镌“赤壁”二字,笔划遒劲,山以此得名。道旁有小盘石。悬
即今江苏宜兴市北和桥镇。商业殷盛,俗有 “小小宜兴城,不及和桥镇” 之谚。清有县丞驻此。在江苏省宜兴市东北部、武宜运河两岸。面积64平方千米。人口5万。镇人民政府驻和桥,人口1.6万。古称鹅州,南朝宋
在今江苏吴江市南。《方舆纪要》 卷24苏州府吴江县: 莺脰湖 “在县南四十里。湖之上流,纳烂溪、荻塘诸水,出平望安德桥,汇流成湖,形如莺脰,故名。亦曰莺斗湖。南达汾湖,北接太湖”。
在今江苏淮安市 (淮城镇) 北。《清一统志·淮安府二》: 韩侯钓台 “在山阳县北,与漂母祠为邻”。
在今广西田阳县南。《方舆纪要》 卷111奉议州: 唏沙山在 “州 (故治在今田州村) 南十里”。
即訾邑。春秋楚地,在今河南信阳县境。《左传》: 昭公十三年 (前529),楚灵王 “师及訾梁而溃”。古邑名。即訾。春秋楚邑。在今河南省信阳市北。《左传》昭公十三年(前529年):楚灵王“师及訾梁而溃”
①西汉建平二年 (前5) 改定陶国置,治所在定陶县 (今山东定陶县西北四里)。辖境相当今山东菏泽市及定陶、东明等县地。东汉属兖州。北魏属西兖州,后移治左城 (今山东曹县西北)。北齐废。隋大业初改曹州复
东汉末改茌县置,治所在今山东长清县东南三十里张夏镇。魏、晋属太山郡。《三国志·魏书·明帝纪》:景初元年(237),“山茌县言黄龙见”。《晋书·慕容儁载记》:“晋将荀羡攻山茌,拔之,斩儁太山太守贾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