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野原
在今陕西略阳县北一百四十里。《宋史·宁宗纪》: 南宋开禧二年 (1206),金人破成州,“吴曦焚河池县,退屯青野原”。《曹友闻传》: 端平二年 (1235),蒙古兵入沔阳,“制置使 (赵彦呐) 进屯青野原,被围,友闻曰: ‘青野为蜀咽喉,不可缓’。遣 (曹) 万……夜衔枚由间道直趋青野原”,遂解围。
在今陕西省略阳县北。南宋绍兴三年(1133年)金人扼大散关,游骑攻黄牛堡,吴璘自河池驰至,驻青野原,分兵赴援;端平二年(1235年)蒙古破沔州,四川制置使赵彦呐自蜀口进屯青野原。皆即此。
在今陕西略阳县北一百四十里。《宋史·宁宗纪》: 南宋开禧二年 (1206),金人破成州,“吴曦焚河池县,退屯青野原”。《曹友闻传》: 端平二年 (1235),蒙古兵入沔阳,“制置使 (赵彦呐) 进屯青野原,被围,友闻曰: ‘青野为蜀咽喉,不可缓’。遣 (曹) 万……夜衔枚由间道直趋青野原”,遂解围。
在今陕西省略阳县北。南宋绍兴三年(1133年)金人扼大散关,游骑攻黄牛堡,吴璘自河池驰至,驻青野原,分兵赴援;端平二年(1235年)蒙古破沔州,四川制置使赵彦呐自蜀口进屯青野原。皆即此。
亦译作溜洋国。本元之北溜国。在今马尔代夫。《明史,外国传七》: “溜山,自锡兰山别罗里南去,顺风七昼夜可至; 自苏门答剌过小帽山西南行,十昼夜可至。永乐十年,郑和往使其国。十四年,其王亦速福遣使来贡。
唐代我国对尼泊尔的交通路线。唐道宣《释迦方志》卷上:自河州(今甘肃临夏县)西行,经今青海西宁,西南行经西藏自治区,出境后入“尼波罗国”。
即蒙古土谢图汗部中次旗。旗府驻地在今蒙古国东戈壁省阿尔山图西北。
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置,属建昌道。驻盐源县(今四川盐源县东卫城镇)。有游击驻防。后废。
明洪武二十三年 (1390) 置,属广西都司。治所即今广西富川瑶族自治县。后废。
1945年以旧广州湾法租借地区置,属广东省。治所即今湛江市。简称湛。在广东省西南的雷州半岛上,北邻广西壮族自治区。面积1.15万平方千米(市辖区1360平方千米)。人口713.9万(市辖区144.2万
明洪武初置,属平越卫。治所即今贵州福泉县西北二十里杨义司。后属平越府。清以后废。明初置,治今贵州省福泉市西。属平越卫。后废。
今非洲毛里求斯之旧译。清谢清高《海录》:“妙里士,西南海中岛屿也。周围数百里,为佛郎机所管辖。凡大西洋各国船回祖国必南行经葛剌八至地问,然后转西稍北行约一月可到此。”
在今贵州贵阳市南二里。《寰宇记》 卷122建安县有高连山。明曹学佺 《名胜志》: “以其势高而连络天马、贵人诸山,故名。”
在今广西兴安县东。 《方舆纪要》卷107全义县:八字陂“在县治东。……皆灵渠之水分引灌田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