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歌赋>历史百科>地名来历>颍川郡

颍川郡

①秦始皇十七年 (前230) 置,治所在阳翟县 (今河南禹州市)。西汉高帝五年 (前202) 改为韩国。六年 (前201) 复为颍川郡。辖境相当今河南登封、宝丰以东,尉氏、郾城以西,新密以南,叶县、舞阳以北地。三国魏黄初二年 (221) 徙治许昌县 (今河南许昌市东三十六里古城)。西晋以后辖境缩小。北魏徙治长社县 (今河南长葛市东北)。东魏天平初为颍州治。武定七年 (549) 徙治颍阴县 (北齐天保初改长社县,今许昌市),为郑州治。北周为许州治。隋大业三年 (607) 改为颍川郡。唐初改为许州。天宝元年 (742) 复为颍川郡。乾元元年 (758) 又改为许州。东汉中平初黄巾军在此起义。

②东晋侨置,属豫州。治所在邵陵县 (今安徽巢湖市东南)。南朝宋属南豫州。南齐复属豫州。后废。

③南朝宋景平元年 (423) 侨置,属豫州。治所在邵陵县 (今河南郾城县东三十里召陵寨)。北魏太和六年 (482) 移治奇頟城 (今河南郾城县东南)。辖境相当今河南漯河市及郾城、临颍二县地。因在郑州颍川郡南,又称南颍川郡。《水经·汝水注》: “汝水又东南径奇頟城西北,今南颍川郡治。” 即此。北齐天保七年 (556) 改为临颍郡。

④南朝梁侨置,属颍州。治所在许昌县 (今安徽阜阳市东南口孜镇北古城孜)。隋开皇初废。

⑤南朝梁置,治所在黄城戍 (今安徽颍上县西南三十五里)。辖境相当今安徽颍上县地。东魏武定六年 (548) 改为下蔡郡。

⑥北齐改淮阳郡置,属谯州。治所在今安徽凤台县境。隋开皇初废。


(1)战国秦王政十七年(前230年)置,治阳翟县(今河南禹州市)。以颍水得名。辖境相当今河南省登封、宝丰以东,尉氏、郾城以西,新密以南,叶县、舞阳以北地。其后治所屡有迁移,辖境渐小。东魏武定时移治颍阴县(北齐改长社县,隋改颍川县,唐又改长社县,今许昌市)。北齐改为临颍郡。隋初废。大业及唐天宝、至德时又曾改许州为颍川郡。西汉置有工官。东汉中平初波才的黄巾军于此起义。(2)南朝宋侨置,治今安徽省巢湖市东南,属南豫州。南朝齐属豫州。后废。


猜你喜欢

  • 竦口

    即今安徽歙县东北练河西岸竦口。清乾隆《歙县志》 卷1 《都鄙》 有竦口村。村名。在安徽省歙县中部、练江西岸。属桂林镇。人口1110。因处双竦河口得名。产稻、蔬菜等,为附近粮食、蔬菜集散地。皖赣铁路与慈

  • 旭定都督府

    唐置,为党项羁縻府,属灵州都督府。其地当在今宁夏黄河两岸地。后废。

  • 灵山卫

    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置,属山东都司。治所即今山东胶南市东北灵山卫。清雍正十二年(1734)裁。卫南三十里海中有灵山岛,与灵山卫遥遥相对。《方舆纪要》卷36胶州:“灵山在城东南百二十里海中。《志》

  • 冲相寺

    隋建,名药寺。唐改冲相寺。在今四川广安县东北萧溪镇东北十里。明末毁,清康熙重建。寺后有定光岩摩岩造像及唐、宋题记三十多处。

  • 夏口

    ①即南口。在今北京市昌平县西北二十五里南口镇。《北齐书·文宣纪》: 天保六年 (555),“发夫一百八十万人筑长城,自幽州北夏口至恒州九百余里”。即此。②又称沔口。为夏水 (汉水) 入长江之口。三国吴

  • 赤金堡

    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筑,后设都司驻守。故址即今甘肃玉门市西北赤金镇。

  • 含谷镇

    北宋置,属璧山县。即今四川重庆市巴南区西北含谷镇。在重庆市九龙坡区西北部。面积29.4平方千米。人口1.8万。镇人民政府驻含谷场,人口 2400。因境内宋代建有含谷寺而得名。原属巴县辖地,1930年建

  • 牛武镇

    清置,属鄜州。即今陕西富县东北四十里牛武镇。道光《鄜州志·舆地部》:牛武故城“(汉)董翳步将筑城练兵, 畜牛以备用,故名”。在陕西省富县东北部、牛武川西岸。面积450平方千米。人口 7200。镇人民政

  • 化龙山

    亦名朔龙山。在今四川内江市西二里。明曹学佺《蜀中名胜记》卷8内江县:“城西二里化龙山麓,旧县址也。有长生观,凌风龛及冷然洞。咸淳中,郢有朱真人者,栖其中修炼,有吐纳之术。”又称华龙山。在陕西省南部,平

  • 垛庄驿

    即今山东蒙阴县东南五十四里垛庄镇。清康熙二年 (1663) 置驿丞,乾隆十四年 (1749) 改置巡司。在今山东省蒙阴县东南垛庄。清康熙二年(1663年)置驿丞,乾隆十四年(1749年)改设巡检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