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家堰
或称高加堰。简称高堰。在今江苏淮阴市西南、洪泽湖东北。自武家墩南至棠梨树,接盱眙县界,长九十里。东汉陈登始建。明永乐初陈瑄重筑。万历六年 (1578) 潘季驯再筑。《方舆纪要》 卷22淮安府 “高家堰”条称: “盖高堰者,黄、淮两河之关键也。”
又称高加堰、高堰。即今江苏省北部洪泽湖东堤。北起今淮安市武墩,南至盱眙县,全长九十里。相传东汉时陈登始筑。明代因洪泽湖水位升高,遂于永乐、万历间由陈瑄和潘季驯增筑,以阻湖水东泛。后又几经修治,为苏北里下河地区最重要的堤岸。
或称高加堰。简称高堰。在今江苏淮阴市西南、洪泽湖东北。自武家墩南至棠梨树,接盱眙县界,长九十里。东汉陈登始建。明永乐初陈瑄重筑。万历六年 (1578) 潘季驯再筑。《方舆纪要》 卷22淮安府 “高家堰”条称: “盖高堰者,黄、淮两河之关键也。”
又称高加堰、高堰。即今江苏省北部洪泽湖东堤。北起今淮安市武墩,南至盱眙县,全长九十里。相传东汉时陈登始筑。明代因洪泽湖水位升高,遂于永乐、万历间由陈瑄和潘季驯增筑,以阻湖水东泛。后又几经修治,为苏北里下河地区最重要的堤岸。
1949年由青岛市东北部农村析置,属山东省。治李村 (今山东青岛市东北李村镇)。因境内有崂山而得名。1953年改名崂山郊区。1961年置崂山县。
清雍正三年 (1725) 置,属和硕特部。在今青海祁连县、门源回族自治县、海晏县三县交界处。后迁今乌兰县东南。《清史稿·地理志》:“牧地在青海东北岸。东至阿拉赖达巴木鲁,南至柴吉,西至青海,北至乌尔肯
即泛河。在今辽宁铁岭市南三十里。《辽史·地理志》 东京辽阳府: “北至挹娄县范河二百七十里。……辽河出东北山口为范河。” 《金史·地理志》: 楼县有范河。
金置,属柔远县。在今内蒙古察哈尔右翼前旗东北巴音塔拉乡土城子村。明昌三年 (1192) 改置集宁县。即今内蒙古自治区察哈尔右翼前旗东北巴音塔拉之土城子。金明昌三年(1192年)置集宁县治此。
1926年置,属广东省。治所即今广东吴川市 (梅录镇)。1947年改置梅茂县。
在今广东东莞市西南虎门镇口。清道光十九年 (1839),林则徐将英、美等国烟贩交出的鸦片二万余箱于虎门海滩当众销毁。销烟池有二个,长宽各45米,池底平铺石板,四周栏桩钉板,池旁开一涵洞,池后通水沟。销
即哈剌温山。指今大兴安岭。即“哈剌温山”。
北宋属尤溪县,在今福建大田县西南。《元丰九域志》卷9:尤溪县有安仁银场。在今福建省大田县西南。北宋属尤溪县。
古国名。一译槃槃。故地 一般以为在今泰国南部万伦湾沿岸 一带。或以为在今华欣至佛丕一带。《梁书· 海南诸国列传》: “盘盘国,宋文帝元嘉、孝武、孝建、大明中,并遣使贡献。” 《通典》 卷188、《旧唐
民国时置,属嘉兴县。即今浙江嘉兴市东北三十六里南汇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