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歌赋>历史百科>地名来历>鲁山

鲁山

①在今山东沂源县西北,与淄博市交界处。《水经·沂水注》: “沂水又东南螳蜋水入焉。水出鲁山,东南流右注沂水。” 《寰宇记》 卷23沂水县:“螳螂山在县北百九十二里。《水经注》 云,螳螂水出鲁山,今按此山与大小二鲁山连接,前则平野弥望,清流萦带,南面有穴若门,直入二十里,可容方驾,游之清旷,非复人境也,西与新泰县分界。”

②一名露山。在今河南鲁山县东十八里。《汉书·地理志》 南阳郡鲁阳县: “鲁山,滍水所出。”《水经·滍水注》: “滍水又东径鲁阳县故城南,……有鲁山,县居其阳,故因名焉。”

③一名大别山、翼际山。即今湖北武汉市汉阳城区东北龟山。《水经·江水注》: “江水又东径鲁山南,古翼际山也。……有刘琦墓及庙。”《元和志》卷27汉阳县: 鲁山 “一名大别山,在县东北一百步。其山前枕蜀江,北带汉水。山上有吴将鲁肃神祠”。《舆地纪胜》卷79鲁山: “彼在三代时谓之大别山。不知因何又名鲁山也,岂鲁肃庙食于此,而名是山欤。”


(1)古山名。(1)又名露山。在今河南省鲁山县东北接襄城县界。北宋梅尧臣有《鲁山山行》诗。(2)在今湖北省武汉市东北隅。《资治通鉴》:南朝齐永元二年(500年),“房僧寄将还建康,至郢,帝敕僧寄留守鲁山”,以防萧衍军东下,即此。(3)即今湖北省武汉市龟山。(2)今山名。在山东省中部,跨莱芜、临朐、淄博、沂源等市县。因春秋时在鲁国境得名。断块山。同名主峰海拔1108米。为沂河发源地。主峰由片麻岩构成,其余大部分为石灰岩。喀斯特地貌分布普遍,有沂源溶洞群、博山溶洞等著名洞穴。有明大雄宝殿、天山圣母祠等古迹。


猜你喜欢

  • 颍顺军

    金初置,治所在阳翟县 (今河南禹州市)。大定二十二年 (1182) 改为颍顺州。金初齐于阳翟县置,治阳翟县(今河南禹州市)。辖境约当今河南省禹州、新郑两市地。金大定二十二年(1182年)改颍顺州。

  • 董城

    在今湖北孝昌县北。《舆地纪胜》 卷77德安府: 董城,“ 《旧经》云: 志阳县城本名董城。因孝子董黯得名”。《晋书·朱伺传》: 建兴中,朱伺潜军袭破陈声,“声东走,保董城”。即此。

  • 南新镇

    即今浙江富阳市西北七十六里南新乡。《元丰九域志》 卷5: “熙宁五年,省南新县为镇,入新城。”元至元十三年 (1276) 置巡司于此。明初废。(1)古镇名。(1)北宋熙宁年间降南新县置,在今浙江省富阳

  • 三圣站

    元置,在今四川乐山市东南四十里茫溪河注入岷江处之五通桥。

  • 汧源县

    隋开皇五年(585)改汧阴县置,为陇州治。治所即今陕西陇县。大业初改属扶风郡。唐为陇州治。金属陇州。元初仍为陇州治, 延祐四年(1317)省入州。古县名。隋开皇五年(585年)改汧阴县置,治今陕西省陇

  • 升迁桥

    即升仙桥。在今四川成都市北沙河上。《资治通鉴》:唐咸通十一年(870),南诏军攻成都,“官军至城下与蛮战,夺其升迁桥。是夕,蛮自烧攻具遁去”。胡注: “升迁桥即升仙桥。秦时李冰所起,旧名七星桥。”迁又

  • 者马河

    在今贵州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西北。《清一统志·安顺府》: 者马河 “在永宁州 (今永宁镇) 西北六十里。即者卜河之讹也。自安南县 (今晴隆县) 流入境,下流注于盘江”。

  • 平越千户所

    明洪武十四年(1381)改平月长官司置,治所即今贵州福泉县。次年改置平越卫。

  • 希水左县

    南朝宋置,属西阳郡。治所即今湖北浠水县。梁改名浠水县。即“希水县”。

  • 沙篓街

    即今浙江三门县东北十里沙柳镇。原属宁海县。清光绪《宁海县志》卷3:沙篓“四、九(日)市,同《旧志》。距城三十三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