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歌赋>历史百科>地名来历>鹿门山

鹿门山

又名苏岭山。在今湖北襄阳县东南。《清一统志·襄阳府一》 引 《襄阳记》: “鹿门山,旧名苏岭山。建武中,襄阳侯习郁立神祠于山,刻二石鹿夹神道口,俗因谓之鹿门庙,遂以庙名山也。” 《新唐书·孟浩然传》: 浩然 “隐鹿门山”,并作有 《夜归鹿门歌》 诗。


在湖北省襄樊市襄城区东南20千米处。北临汉水,南接霸王山。南宋咸淳五年(1269年),蒙古将阿朮围樊城,军于鹿门,即此。东汉建武年间建苏玲山神祠于山上,门前刻二石鹿,人称鹿门庙,故山随庙名。西晋改称万寿寺,唐仍名鹿门。宋最兴盛,有佛殿、僧寮、斋堂、方丈约五百多间。汉末庞德公,唐代孟浩然、皮日休等皆曾在此隐居。孟浩然有《夜归鹿门歌》诗。明以前建有庞公祠,供庞德公像,明嘉靖四年(1525年)又建祠,并祀庞、孟、皮,人称“三高祠”。明末被毁,现存祠宇,系晚清建筑,近年复建鹿门寺大殿、佛堂、山门、廊庑、牌坊和庞居洞、孟浩然亭等建筑。寺右有灵溢泉,悬空倾泻,状如珠帘,形若瀑雨,其下甃石为池,曰瀑雨池。泉水汇注池中,屈曲流经寺前,由石雕龙头口中喷出,终年不竭。寺内尚存有宋刻塔记和明、清石碑等,记载着鹿门寺高僧事迹及兴废始末。


猜你喜欢

  • 勐 (猛) 蚌

    在今越南莱州省黑河以北的勐蚌。清代为建水州辖十五勐之一,雍正四年 (1726) 设掌寨。

  • 建平郡

    ①三国吴永安三年 (260) 置,属荆州。治所在信陵县 (今湖北秭归县南)。魏灭蜀后,置建平郡都尉于巫县 (今四川巫山县)。西晋咸宁元年(275) 改为建平郡。太康元年 (280) 灭吴,将两建平郡合

  • 实大关副长官司

    明置,属茂州。治所在今四川茂县北八十里石大关乡。清以后废。

  • 中派河渡

    即今安徽肥西县东南中派乡。旧属合肥。清嘉庆《合肥县志》卷3:中派河渡“在城南五十里”。为派河经流渡口,故名。

  • 石鼻谷

    在今山西霍州市东。《方舆纪要》卷41霍州:石鼻谷在“州东三十五里。谷中出水,引至城南灌田,名石鼻渠”。

  • 恰哈玛克

    在今新疆乌恰县东北。清宣统 《新疆图志》 卷4: 疏勒府布鲁特冲巴噶什部辖境中有 “恰哈玛克”。

  • 牙利县

    唐天宝元年(742)置,属静戎郡。在今四川理县东北。《寰宇记》卷80霸州:“牙利县去州五里。在小聋山上村置。”乾元元年(758)属霸州。后废。古县名。唐天宝元年(742年)置,治今四川省理县北。属霸州

  • 北新蔡郡

    南齐改新蔡郡置,属豫州。治所在新蔡县(今河南固始县西南)。北魏改为新蔡郡。

  • 倒湖镇

    在今安徽祁门县西南。清同治 《江西全省舆图》 卷12: 浮梁县有倒湖镇。

  • 平水市

    即今浙江绍兴县东南二十二里平水镇。唐元稹《白氏长庆集序》:“予尝于平水市中,见村校诸童,竞集歌诗。”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