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岭隘
在今广东乐昌市东。《方舆纪要》 卷102乐昌县: 黄土岭隘 “在县东三十里,路通仁化县”。《清一统志·韶州府》: 黄土岭隘,“明初置高胜巡司防守,万历中裁”。
在今广东乐昌市东。《方舆纪要》 卷102乐昌县: 黄土岭隘 “在县东三十里,路通仁化县”。《清一统志·韶州府》: 黄土岭隘,“明初置高胜巡司防守,万历中裁”。
五代杨吴金陵城西门之一。因地处内秦淮河的出城口,成为控制西水关的要隘,故名。明代改称三山门。即今江苏南京城水西门。区片名。在江苏省南京市区西部偏南,三山桥—银都商厦周围一带。水西门,五代杨吴时称龙光门
即今福建漳州市西北望高山。《舆地纪胜》卷131漳州 《景物下》: 登高山 “在州治之西二里”。《方舆纪要》 卷99漳州府龙溪县: 紫芝山 “在城西北隅。脉自天宝山来,蜿蜒起伏三十余里,至此一峰耸拔,一
即今广西博白县西南之南流江。《资治通鉴》:唐咸通四年(863),南诏陷交趾,蔡袭“幕僚樊绰携其印渡浮江”。胡三省注:“自白州博白县西南百里下北戍滩,出马门江,渡海,抵安南界。樊绰携印渡处,即此江。”
即今台湾省嘉义县。本高山族平埔人聚居地。清康熙间蒋毓英 《台湾府志》 卷1: 诸罗山社 “离府治一百二十里”。康熙四十三年 (1704)移诸罗县于此。乾隆五十一年 (1786) 改名嘉义县。
即今浙江萧山市东二十八里洛思峰。宋《嘉泰会稽志》 卷9引 《舆地志》: “永兴县洛思山,先是洛下人随朱隽来会稽,三年不得返,乃登山北顾而叹。或云隽遭母丧,止葬此山,请洛下图墓师相地。师去乡既久,目极千
在今四川高县东南。清同治《高县志》卷6:风岩“与大寺顶相对, 屹立千仞, 中有鸟道。上系官山,纵横二十余里。同治间,滇匪(指李永和义军)滋扰,平寨土人集团御贼于此,贼不敢上”。
一作于已尼大水。即秦、汉北海,今贝加尔湖。《魏书·高车传》:“后世祖征蠕蠕,破之而还,至漠南, 闻高车东部在已尼陂, 人畜甚众,去官军千余里。……乃遣(安)原等并发新附高车合万骑,至于已尼陂,高车诸部
元初置,治所在今云南宜良县东。至元二十二年(1285)废。古县名。元初升大池千户置,治今云南省宜良县东。属中庆路。至元十三年(1276年)属宜良州。至元二十二年废。
①即今辽宁葫芦岛市东北塔山乡。清乾隆《钦定盛京通志》 卷26锦县: 塔山在 “城西南六十里。明置塔山千户所于此”。后金崇德七年 (1642),在此发生攻明军之塔山城之战。1948年辽沈战役,塔山阻击战
即黄钦山。在今陕西铜川市西北。即“黄钦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