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歌赋>历史百科>地名来历>黄帝陵

黄帝陵

①在今陕西子长县西北梁山。《史记·五帝本纪》: “黄帝崩,葬桥山。” 《封禅书》 载: 汉武帝 “北巡朔方,勒兵十余万。还,祭黄帝冢桥山……上曰: ‘吾闻黄帝不死,今有冢,何也?’ 或对曰: ‘黄帝已仙上天,群臣葬其衣冠”’。据 《汉书·地理志》 上郡阳周县: “桥山在南,有黄帝冢。”

②在今陕西黄陵县西北。《元和志》 卷3宁州真宁县: “子午山,亦曰桥山,在县东八十里,黄帝陵在山上,即群臣葬衣冠之处。” 《寰宇记》 卷35坊州中部县: 桥山 “按 《山海经》 云,其山下水流通,故曰桥山。又 《史记》 云,黄帝葬于其山,今陵冢尚在。大历七年置庙,开宝二年敕修庙祭祀,在州西二里”。即今黄帝陵。1961年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③在今北京市平谷县东北山东庄西。明曹学佺《名胜志》: 渔子山 “在 (平谷) 县东北十里。上有大冢,旧传黄帝陵也。其上有轩辕台,下有轩辕庙”。明蒋一葵 《长安客话》 卷5: “世传黄帝陵在渔子山。今平谷县东北十五里,冈阜窿然,形如大冢,即渔子山也。其下旧有轩辕庙云。” 清 《日下旧闻考》 卷142“黄帝陵” 下朱彝尊按: “ 《史记》: ‘黄帝崩,葬桥山。’ 魏王象、缪袭等撰 《皇览》,云在上郡。《地理志》 谓是上郡阳周县。《括地志》 谓在宁州罗川县东八十里子午山。今平谷之陵,人多疑流传之误。然帝既都涿鹿,则葬于此,理亦有之。抑衣冠之葬,或者非一处也。”


又称黄陵、桥陵。在陕西省黄陵县城北的桥山上,距县城约1千米。山上古柏成林,郁郁参天,沮水回绕于左,形势不凡。轩辕黄帝,是传说中的中原各族的共同祖先。陵高3.6米,周围48米。墓前有碑亭,内有石碑一座,镌“桥山龙驭”四字,再向前有“古轩辕黄帝桥陵”石碑,系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陕西巡抚毕沅立。陵南侧有一石碑上书“汉武仙台”四字,碑侧有座高大的土台,传说是西汉武帝征朔方回来,在此祭黄帝,筑台祈仙。黄帝陵墓在今甘肃、河北、河南等地都有,但据《史记·五帝本纪》以及《黄帝本行记》都说:“黄帝崩,葬桥山。”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

黄 帝 陵


猜你喜欢

  • 沧茫溪

    即今湖北枝江县西玛瑙河。《舆地纪胜》卷73峡州:沧茫溪“在宜都县。溪生五色石,细纹,红如玛瑙,青如玻璃,夏雨过,异采捷出,人兢掇拾”。

  • 汴水

    ①又名汴河、汴渠。《汉书·地理志》 作卞水,指今河南荥阳市西南索河。《后汉书》始作汴渠,移指荥阳一带从黄河分出的狼汤渠(即古鸿沟)。《后汉书·明帝纪》:永平十二年(69),“遣将作谒者王吴修汴渠”。注

  • 苏抚支线

    即抚顺支线。自辽宁沈阳南苏家屯至抚顺。

  • 白石矶

    在今江西九江市东北三十里滨江。《方舆纪要》卷85九江府:白石矶“白石巉岩”,故名。

  • 洪源郡

    唐天宝元年 (742) 改黎州置,治所在汉源县 (今四川汉源县北九襄镇)。辖境相当今四川汉源、石棉、甘洛三县及越西、冕宁二县北部,泸定县南部地。乾元元年 (758) 复为黎州。

  • 惟扬

    即维扬。又作维阳。今江苏扬州市或扬州府的别称。取 《尚书· 禹贡》: “淮海惟扬州” 中之二字为名。唐岑参 《万里桥》 诗: “成都与维阳,相去万里地。” 宋费兖 《梁溪漫志》: “古今称扬州为惟扬。

  • 雷塘

    ①汉曰雷陂。在今江苏扬州市北十里。唐武德五年 (622) 改葬隋炀帝于此。《新唐书·地理志》江都县: “东十 一里有雷塘,贞观十八年,长史李袭誉引渠,又筑勾城塘,以溉田八百顷。” 宋以后渐湮废。《方舆

  • 佑清寺

    即今江西南昌市八一公园北门对面佑民寺。南朝梁天监年间建。《清一统志·南昌府》:佑清寺“在新建县治东。旧为上蓝禅院。唐马祖道一以梁葛鱏宅建。宋改能仁寺。明为永安寺。本朝顺治五年重建,改今名”。

  • 文家场

    即今四川成都市西北文家乡。旧属温江县,民国《温江县志》卷1:文家场“在治东二十里东太平乡。原名安谷场,为后蜀御史文谷故里”。集镇名。在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区西部。文家乡人民政府驻地。人口 1000。因五代

  • 东川

    ①即今北京市延庆县南妫水河。《辽史·圣宗纪》:统和十年(992), 圣宗“猎儒州东川”,即此。②唐代“剑南东川”的简称。③指今四川东部地区。范围大致有今万源、宣汉、达县、渠县、武胜、大足、荣昌、江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