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花路城
即勃海所。在今北京市怀柔县西北。《清一统志·顺天府四》: 黄花路城 “在昌平州东北一百里。旧名勃海所。明弘治中置千户所于此。万历初移置于慕田峪,四年复还旧治。本朝顺治初改设黄花路参将驻守,后改都司,今又改守备”。
即勃海所。在今北京市怀柔县西北。《清一统志·顺天府四》: 黄花路城 “在昌平州东北一百里。旧名勃海所。明弘治中置千户所于此。万历初移置于慕田峪,四年复还旧治。本朝顺治初改设黄花路参将驻守,后改都司,今又改守备”。
即今台湾省南投、高雄、屏东县境之高屏溪,南流入台湾海峡。《清一统志·台湾府》:下淡水溪“在凤山县东南三十里。《旧志》:自淡水社西流入海。旁多水田,利畜牧。亦名下湛溪”。在台湾省本岛南部。亦称高屏溪。因
在今湖南石门县东南。为九澧之一。《清一统志·澧州一》: 道水 “东北流至州东入澧水”。
即今福建连江县东南九龙山。《寰宇记》卷100连江县: 荻芦山 “在县东南三十里。先名九龙山,山连石鼓山而来。古老传云,秦始皇令掘断山脊,乃见芦根一茎,长数丈,断之有血,因名荻芦山”。
即妙应寺。在今北京市西城区阜城门内大街路北。因寺内有一座元代建筑的大型藏式佛塔,上下遍涂白垩,故名。
唐万岁通天二年 (697) 改北平县置,属定州。治所在今河北顺平县东南二十里子城村。《旧唐书·地理志》: “契丹攻之不下,乃改为徇忠县。”神龙元年 (705) 复为北平县。古县名。武周万岁通天二年(6
即海坛山。今福建平潭县海坛岛。《元和志》 卷29福州长乐县: 海澶山在 “县东一百二十里。山在大海中,周回三百里”。《元丰九域志》、《方舆纪要》 等均作海坛山。
在今山西盂县西北六十里乌耳庄附近。《方舆纪要》卷40太原府阳曲县:“乌城驿亦在府北,唐所置也,为晋阳代州往来之道。”唐置,在今山西省盂县西北西烟镇。为唐代太原府与代州间交通驿站,《资治通鉴》:唐乾符六
明洪武二十七年 (1394) 置,属四川行都司。治所在今四川西昌市。万历三年 (1575) 废入建昌卫。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置,治今四川省西昌市。属四川行都司。万历三年(1575年)废。
亦称南夏墅镇。即今江苏武进县南二十里南夏墅乡。清光绪 《江苏全省舆图》 阳湖县图: 南有夏墅。民国 《江苏六十一县志》: 武进县南有 “夏墅镇”,“夏墅跨邵尧港,以别于西夏墅,亦称南夏墅”。
在今江西樟树市城内。明《寰宇通志》卷37临江府:化梭亭“在府治东北三十里清江镇。晋陶侃渔于雷泽,得织梭挂壁间,一日雷电,梭化为龙而去。后人遂作亭于陶母墓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