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歌赋>历史百科>地名来历>龙泉

龙泉

①在今北京市平谷县东南。《方舆纪要》卷11平谷县:“龙泉在县东南十里,成祖尝驻跸于此,饮水而甘,赐以今名。”

②在今河北曲阳县北。《方舆纪要》卷14曲阳县:“龙泉在县北五十里。突出地中,渊涵停蓄,流入唐县界。”

③又名龙跃泉。在今山西代县西北。《寰宇记》卷49雁门县:龙泉水“源出县西北平地。《水经注》云,龙泉出雁门西平地,其大三轮,泉源涌沸腾波奋发,以巨石投之,水辄喷出。亦云潜通燕京山之天池也”。

④即今浙江杭州市西南风篁岭下龙井。《资治通鉴》:唐天复二年(902),钱镠如衣锦军(今浙江临安县),“镠还,及龙泉,闻变,疾驱至城北”。即此。

⑤又称龙渊。在今河南西平县西南四十五里。《水经·��水注》 引《晋太康地记》曰:“县有龙泉水,可以砥砺刀剑,特坚利,故有坚白之论矣。是以龙泉之剑为楚宝也。县出名金,古有铁官。”

⑥即龙陂。在今湖北荆沙市荆州区(故江陵县城)北纪南城西南。《资治通鉴》:东晋元兴三年(404),何无忌、刘道规进攻“桓蔚于龙泉”,即此。

⑦在今广西崇左县东北左州镇龙泉山下。《方舆纪要》卷110左州:龙泉在“州东二里。高山连络,一石卓峙,泉涌其下,四时不竭,汇而为池,北流合于桥龙江。州民引流灌溉,凡数百顷”。

⑧在今贵州万山特区东南。《方舆纪要》卷122思州府黄道溪长官司:“龙泉在司治北。其水清洁而甘,居民赖以溉田。”

⑨在今贵州安顺市东。《清一统志·安顺府》:龙泉“在府城东五里。大旱不竭。其右有哑泉,左有禁碑”。

⑩在今贵州凤冈县西北凤凰山下。县旧名龙泉以此。清爱必达《黔南识略》卷17龙泉县:“凤凰山在城内,为县之镇山,下有龙泉, 自洞中流出,灌溉一邑。县之得名以此。”

(11)在今云南保山市北。《清一统志·永昌府》引《府志》:“有龙王泉在保山县北三十里, 上有龙王祠。泉由石穴涌出,流为三沟,一由龙滩流经郎义村,浮于中沟坝。明嘉靖间,甃以砖石,岁久淤塞。本朝康熙初重修二沟,灌田一万二千余亩。下沟入于东河。”

(12)在今陕西绥德县东。《清一统志·绥德州》引《延安府志》:“龙泉在州东三里无定河东岸龙儿湾,泉从石龙中流出,可溉田。”唐置龙泉县以此名。

(13)在今甘肃永登县南。为湟水下游支流。《水经·河水注》:允街县“有龙泉, 出允街谷。泉眼之中水文成交龙, 或试挠破之,寻平成龙。畜生将饮者, 皆畏避而走,谓之龙泉, 下入湟水”。


(1)古水名。即“龙川(1)”。《资治通鉴》:东晋元兴三年(404年),何无忌、刘道规攻“桓蔚于龙泉”,即此。(2)景点名。又称龙渊。在河南省西平县城西南。春秋时,楚王邀越欧冶子来楚铸剑,用龙泉水淬火,剑特利,能陆断牛马,水击鹄雁,当敌即斩。唐诗有“宁知草间人,腰下有龙泉”之句。战国时西平属韩。龙泉水汇为溪,宛如银蛇曲行十五里,绕冶炉城半周向北流入洪河。因夹岸多棠棣,故名棠溪。韩国为御敌自强,承楚铸剑之法,造棠溪剑。古人有“韩卒之剑戟出于棠溪”、“棠溪之金,天下之利也”之说。在各诸侯大国,棠溪剑与龙泉剑、合伯剑同负盛名。龙泉池至今犹存,泉水清澈。现已盖房保护,并辟有陈列室。(3)集镇名。在云南省鲁甸县南部。龙头山乡人民政府驻地。人口900。该地有一河流,河边多泉,常流不断,当地称此泉水为龙泉,故名。1940年曾置龙溪镇。产玉米、小麦、稻、花生、烤烟、油桐、辣椒等。清初附近乐马厂银矿极盛,此地遂成集市。有公路东接昭巧公路。(4)村名。在福建省龙岩市新罗区南部、白土溪东侧。属东肖街道办事处。人口 2300。以原龙骤、泉井二村首字为名。产稻、烟草、花生。有烤烟、花生加工等厂。有公路接厦隘公路。为中共福建临时省委书记陈明烈士故里。有新四军二支队司令部旧址。


猜你喜欢

  • 柏林村

    即今山西闻喜县西南柏林乡。1943—1946年晋冀鲁豫边区置稷麓县治此。

  • 理番厅

    清嘉庆六年 (1801) 改杂谷脑厅置,隶属四川省。治所在今四川理县东北七十里薛城镇。统梭磨宣慰司和从噶克、卓克采、丹坝三长官司,辖境相当今四川理县、马尔康等县地。1914年改为理番县。清嘉庆八年(1

  • 和硕特北右翼旗

    清雍正三年 (1725) 置,属和硕特部。在今青海刚察县北。《清史稿·地理志》 北右翼旗: “牧地在青海北岸。东至沙拉哈吉尔,南至库库诺尔齐津,西至吹吉乌立图阿拉尔,北至乌兰和硕。”

  • 小龙门口

    在今河北易县西。《方舆纪要》卷12易州:小龙门口“在紫荆关西南四十一里。又西南三十里为黄沙口”。

  • 桑园驿

    清光绪年间置,即今新疆托克逊县南桑树园子。宣统 《新疆图志》 卷80吐鲁番县: “自托克逊驿偏南九十里苏巴什驿,八十里阿哈克拉克驿,六十里桑园驿。”

  • 諴州

    五代晋天福七年 (942) 改邕州置,治所在宣化县 (在今广西南宁市南郁江南岸亭子街)。辖境相当今广西南宁市及邕宁、武鸣、隆安、大新、崇左、上思、扶绥等县地。南汉复改为邕州。

  • 浔阳道

    1914年由赣北道改置,属江西省。治九江县 (今江西九江市)。辖境约当今江西铜鼓、奉新、安义、永修、星子、都昌、余干、万年、乐平、德兴以北地区 (婺源除外)。1928年废。1914年6月由赣北道改名,

  • 晏城县

    隋开皇十六年 (596) 分鹿城县置,属冀州。治所在今河北辛集市东北旧城西。大业初废。

  • 乌斯藏

    即乌思藏。元、明两代对西藏前后藏的称谓。即“乌思藏”。

  • 大洼

    ①即今辽宁大洼县(大洼镇)。清光绪《奉天全省地舆图说图志》海城县图:西有大窪。旧属盘山县,1975年于此置大窪县。②即今辽宁昌图县西北大洼镇。清光绪《奉天全省地舆图说图志》昌图府:大洼“在府城北八十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