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寺
在今山西平顺县城东北一百三十里石城村附近的龙门山腰,创始于北齐天保年间(550—559)。北宋乾德年间改今名。明、清时曾修葺。现存殿堂廊庑,布局严谨。其中西配殿为五代唐同光三年(925)所建,我国五代木构建筑悬山式殿宇仅此一例。大雄宝殿为北宋绍圣五年(1098)建。天王殿系元建。其他殿堂均为明、清时建筑。集后唐、宋、元、明、清五朝木构建筑为一寺,为我国现存文物中所仅见。
在今山西平顺县城东北一百三十里石城村附近的龙门山腰,创始于北齐天保年间(550—559)。北宋乾德年间改今名。明、清时曾修葺。现存殿堂廊庑,布局严谨。其中西配殿为五代唐同光三年(925)所建,我国五代木构建筑悬山式殿宇仅此一例。大雄宝殿为北宋绍圣五年(1098)建。天王殿系元建。其他殿堂均为明、清时建筑。集后唐、宋、元、明、清五朝木构建筑为一寺,为我国现存文物中所仅见。
即今新疆博湖县东之博斯腾湖。《水经·河水注》: 敦薨之水 “又东南流,注于敦薨之薮”。即此。
亦名大雪山。在今四川越西县西。《方舆纪要》卷74越嶲卫军民指挥使司:阿露山“在卫西五十里,即大雪山,东南与小相公岭相接”。
即今河南宝丰县。《元和志》 卷6龙兴县: “县城本通鸦城,即后汉贾复城也,复南击郾所筑。后魏太和二十三年,孝文帝亲征马圈,行至此城,昏雾,得三鸦引路,遂过南山。故号通鸦城。”
旧时西藏的别称。西藏旧分阿里、藏(后藏)、卫(前藏)和康(一作喀木)四部,藏人用卫藏指前后藏,元、明译为乌思藏,清译为卫藏。清人著作中有时也用卫藏概称西藏。旧时西藏地区的别称。西藏旧分阿里、藏(后藏)
在今贵州黎平县东。《方舆纪要》 卷121黎平府: 黄团驿在 “府东一里”。
春秋郑邑。即今河南杞县西南五十里圉镇。《左传》: 昭公五年 (前537),“晋韩宣子如楚送女,……反,郑伯劳诸圉”。即此。战国魏地。《史记·楚世家》: 顷襄王十八年 (前281),楚人以弋说襄王曰,“
北宋置,属大足县。在今四川大足县东二十五里米粮乡。在陕西省镇安县东南部。面积112平方千米。人口2.1万。镇人民政府驻七里峡,人口410。镇区地处河川,为县内重要产粮区,故名。1949年设米粮乡,19
一名克里雅山。在今新疆于田县南。清徐松《西域水道记》卷2:克勒底雅城“城据南山曰克勒底雅山。有径通藏地。……克勒底雅山千余里淤沙积雪,烟瘴逼人。冬夏不可行。水发山中,北流经克勒底雅城”。
在今贵州惠水县西南三十里。《方舆纪要》卷121定番州: 环带江 “在 (罗番长官司) 司治南。又司治北有罗番河,流合环带江。又有小水河,在司东五里,亦流合而入都泥江”。
明置,在今黑龙江省宾县东北宾安镇。明《辽东志》卷9:海西东水陆城站有“札不剌站”。明置。在今黑龙江省宾县东北枷板站。为海西东水陆城站沿松花江、黑龙江抵奴儿干都司交通驿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