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骧山
①在今广西藤县南。《明一统志》卷84梧州府:龙骧山“在藤县南六里。数峰耸列,下俯清流。晋龙骧将军陈隐镇此州,尝驻兵其下。因名”。
②在今四川渠县北。《寰宇记》卷138渠州:“今县则有龙骧山,盖古符特山。”《舆地纪胜》卷162渠州:龙骧山,“《图经》:在大竹县南三十里。窿脊盘行有四足,头尾稍小,如龙之骧。《汉地理志》云:扶特山在宕渠县西南。《方舆记》云:今龙骧山是也”。
①在今广西藤县南。《明一统志》卷84梧州府:龙骧山“在藤县南六里。数峰耸列,下俯清流。晋龙骧将军陈隐镇此州,尝驻兵其下。因名”。
②在今四川渠县北。《寰宇记》卷138渠州:“今县则有龙骧山,盖古符特山。”《舆地纪胜》卷162渠州:龙骧山,“《图经》:在大竹县南三十里。窿脊盘行有四足,头尾稍小,如龙之骧。《汉地理志》云:扶特山在宕渠县西南。《方舆记》云:今龙骧山是也”。
又名隆舟城。在今山西祁县东南三十里。五代周初,刘崇据河东十二州,隆州为其中之一。《续资治通鉴长编》: 太平兴国四年 (979),“命郢州刺史尹勋攻隆州。隆非古州,北汉人依险筑城以拒王师”。即此。
在今陕西蓝田县西南四十里。《水经·渭水注》:“(狗枷)东川水出南山之石门谷。”《资治通鉴》:唐乾宁二年(895),昭宗“出启夏门,趣南山,宿莎城镇……徙幸石门镇”,即此。
即平武县。治所在今四川青川县西南青川镇。《晋书·地理志》误作“平广县”。
在今西藏定日县 (协嘎尔) 西一百四十里。为藏南重地。清代称定日汛,有重兵驻防。松筠 《西招纪行诗》 注: “定日汛岔路有三: 一西北行四日至宗喀,自宗喀西南行三日,可抵洛咙边隘; 一西行二日即抵聂拉
在今江苏南京市西部秦淮河北岸。《资治通鉴》:东晋义熙六年(410),“卢循焚查浦,进至张侯桥”。又南朝梁太清二年(548),侯景逼建康,萧正德“帅众于张侯桥迎景”。皆此。在今江苏省南京市南。南朝梁末侯
即赛音诺颜部右翼中左旗。旗府驻地在今蒙古国杭爱省塔尔加图东南。
在今河北雄县南。《方舆纪要》 卷12雄县:雄河在 “县南三里。自安州易水分流,径县界东流,仍合于易水”。
指今安徽淮水之北。当在今安徽凤台县境。《左传》: 襄公三年 (前570),“晋侯使荀会逆吴子于淮上”。即此。
元初置,治所在今内蒙古赤峰市东北。后改为高州。蒙古成吉思汗九年(1214年)升高州置,治今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东北哈拉木头。属北京路。十一年仍改为高州。
在今江西余干县西南,为信江在余干县之别称。《明一统志》卷50饶州府:龙窟河“在余干县南一十五里。源出广信之兴业溪,经此西流入鄱阳湖”。《方舆纪要》卷85饶州府余干县:龙窟河在“县西南十五里。安仁县锦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