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歌赋>历史百科>古代官职>中华民国参议院

中华民国参议院

南京临时政府和北洋政府初期中央立法机关。根据《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的规定,于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一月二十八日在南京成立。共到参议员或代理员四十二人,代表十七个省区:计广东、湖北、湖南、浙江、江苏、安徽、江西、山西、福建、广西等十省共三十人,云南、贵州、陕西、四川、奉天、直隶、河南等七省参议员未到而由都督府原派代表代理的共十二人。临时参议院代行国会职权。南京临时政府时期参议院的组织比较简单,根据《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规定,由参议员用记名投票法互选议长、副议长和全院委员长。同年四月八日随中央政府迁到北京,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孙中山解职时在南京公布的《参议院活动法》为其活动的依据。其时组织比较完备,除有议长、副议长外,设全院委员、常任委员和特别委员。全院委员由全体参议员充任,组织全院委员会,于议长,副议长外互选委员长主持。凡遇重大问题,由议长或参议员十人以上的提议,经多数议决,得开全院委员会审议;常任委员,分法制、财政、庶政、请愿、惩罚等五部,人数经院议决,由参议员用无记名连记投票法互选,组织各种常任委员会,再各互选委员长主持。各常任委员会分别担任有关的审查事件;特别委员,由议长指定或由全院参议员选出若干人(常任委员可以兼任)组织特别委员会,并互选委员长主持,掌对于特别事件的审查。参议院的职权如下:一、立法权。议决一切法律及大总统提交的各种官制、官规。二、同意权。承诺大总统提出的事件:任命国务员、外交大使、公使;宣战媾和、缔结条约;宣告大赦。三、财政权。议决预算、决算;议决全国税法、币制,度量衡准则;议决募集公债及国库有负担的契约。四、选举权。选举临时大总统、副总统(须有参议员总数四分之三的出席方得投票)。五、弹劾权。对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谋叛行为时,或对国务员认为有失职或违法时,参议院均可提出弹劾。弹劾总统得由参议员二十人以上连署提出,经参议员总数五分之四以上出席,出席人数的四分之三以上的赞成,始行成立;弹劾国务员须由参议员十人以上连署提出,经参议员总数四分之三以上的出席,出席人数三分之二以上的赞成,始行成立。六、质问权。参议员对政治问题有疑义时,得由十人以上连署提出质问书于国务员,并得要求出席答复。七、建议权。对于法律或其他事件的意见,参议员可由五人以上连署向政府提出建议案;政府如不采纳,则不得再用建议书方式提出。八、受理国民请愿。须有参议员三人以上的介绍,方得受理国民请愿书,经委员会或参议员十人以上的要求提付院议;但不得受理变更约法或干涉司法的请愿。九、答复政府咨询。十、咨请查办官吏。官吏有纳贿或违法等事,得咨请政府查办。参议院议决的事件,均由大总统公布施行。临时参议院在北洋政府时期存在一年时间,二年(公元1913年)四月八日国会开会时自行解散。

猜你喜欢

  • 文将帅

    官名。太平天国地方行政官。天历乙卯五年至辛酉十一年 (1855—1861) 间设,为守土官,由天朝直接派任。初掌一省民务,后改任郡邑政事。全省民务另置官管理。

  • 武功郎

    官名。北宋徽宗政和二年(1112)重定武臣官名,改皇城副使置,为从七品武阶官,属大使臣。西夏后期亦置,品阶不详。官名。宋代武职诸司有正使、副使,徽宗政和改新官名,正使称大夫,副使称郎。武功郎旧为诸司副

  • 算曹

    官署名。晋朝置,为御史台诸曹之一。设侍御史掌其事。南朝宋沿置,至顺帝初省并法曹。

  • 南京礼科给事中

    官名。明永乐(1403—1424)时迁都北京,于南京官置,一人,从七品,仍掌司言责,纠劾百官,稽察南京礼部之事。

  • 武扬总管

    将官名,金朝置。为军中主将或主帅,掌领兵征伐。武扬总管,为金国海陵王侵宋时的三十二总管之一。见《金史·百官一》。

  • 明法

    ① 或称“明律令”,即通晓法律。汉朝选举科目。时诏令察举人才,所设科目有明习法令一项,即为明法之始。明法者多任以与司法、监察有关的职务,如御史、御史中丞。唐、宋取士之科皆有明法。唐试律七条、令三条,全

  • 地官侍郎

    官名。即户部侍郎,唐武则天光宅元年(684)改,中宗神龙元年(705)复名户部侍郎。官名。见“地官”。

  • 仓司

    宋朝各路提举常平司简称。官名。又叫提举常平司。宋神宗熙宁年间始于各路设提举常平仓官。称提举常平司或仓司,掌管常平义仓谷物的收藏和分发,保证免役法、市场交易法的实施,考察官吏并加保举或罢免等;丰收年官家

  • 中仪大夫

    官名。金、元内侍阶官。金二十五阶之第六阶,秩正五品下。元十四阶之第四阶,从三品。官名。金置,正五品下,为内侍官。见《金史·百官一·内侍》。

  • 史馆勘书

    官名。宋太宗太平兴国八年(983)置,掌校勘史籍,选新及第进士充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