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歌赋>历史百科>古代官职>台院

台院

官署名。唐朝始置,为侍御史治事之所,御史台下属三院之首。初设侍御史四员,后增为六员,掌监察弹劾百官、入閤承诏、受制出使、分管御史台事务,又轮直朝堂,与给事中、中书舍人共同受理词讼,与刑部、大理寺会审重大案件等。以资深者一人知杂事,号杂端,处理御史台日常事务,分派殿中、监察御史职掌,台官提名、迁改,评定令史考课等第,专决台事; 一人知公廨,即管理衙署之事; 一人知弹,即纠劾百官; 二人分知东、西推,即分掌京城诸司、地方诸州案件之审理复查,知西推者兼理赃赎、三司受事,亦号副端,知东推者兼理匦使; 一人分司东都留台。又有里行、内供奉等名目,为定员以外添派之职,员数为正官之半,俸禄有差,职事略同。又设主簿一人、录事二人,令史十五人,书令史二十五人,亭长六人,掌固十二人。玄宗开元 (713—741)以降,令其弹奏须先禀御史中丞、御史大夫,再通报中书、门下,始得奏上,职权渐轻。北宋初沿置,因侍御史用作寄禄官及武臣兼官,另以郎中、员外郎任侍御史知杂事,号知杂、知端,佐贰御史台长官管理台务。下设台一推、台二推,各置主推、书吏。神宗元丰 (1078—1085) 改制后,罢知杂,置侍御史一员,为御史台副长官。


官署名。唐代御史台所属有三院,其一叫台院,侍御史即属台院,掌专举不如法者。见《新唐书·百官三·御史台》,参看“御史台”条。

猜你喜欢

  • 大理卿

    官名。亦称大理寺卿。北齐改廷尉为大理而置,为大理寺长官,列位九卿。员一人,三品。隋朝沿置,炀帝大业三年(607)改从三品。唐朝置一员,从三品,掌邦国折狱详刑之事。高宗龙朔二年(662)改名详刑正卿,武

  • 夏国公

    唐、辽授给党项族首领的封爵。拓拔思恭、元昊曾获此爵号。

  • 分司东都留台御史

    官名。唐置,属御史台台院。由侍御史一人充任,主管东都留台事务。

  • 广武将军

    官名。三国魏、西晋、十六国前燕、前秦、西秦及南朝宋、北魏皆置。为名号将军中地位较高者。南朝宋时为五武将军之一。三国魏、晋、南朝宋四品。北魏韩秀任职时,为皇帝所亲任,随侍左右,并掌机密。孝文帝太和十七年

  • 尚左郎官

    官名。南宋以吏部郎官改称,参掌尚书左选之事。

  • 内弘文院

    参见“内三院”① 。官署名。清入关前置,为“内三院”之一,入关后随内三院改组为内阁。参见“内三院”。

  • 公台

    犹言公府、公位。台,官署名。太傅、司徒、司空、太尉皆为公。《后汉书·胡广传》:“自在公台三十余年,历事六帝……凡一履司空,再作司徒,三登太尉,又为太傅。”

  • 宰桑

    官名。清初蒙古准噶尔部官。时准部分为二十四个鄂拓克(部属),每一鄂拓克设一至三、四人,管理大小事务。清政府统一设旗后废。官名。清代准噶尔各部均设此官,又写作“斋桑”,本汉语“宰相”之转,用做“管事者”

  • 长安市令

    官名。西汉置,属京兆尹,秩比千石,东、西两市均设,主管市政及城内商业贸易。新莽以长安为常安,东、西市令为五均司市师,东市称京,西市称畿东汉仍置,减为六百石。官名。西汉在长安设市令,属京兆尹,秩比千石,

  • 宾友

    官名。明建文(1399—1402)中于各郡王府置,二人,以辅弼郡王,进见时,侍坐,称名而不称臣,王待之以宾师礼。永乐(1403—1424)初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