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歌赋>历史百科>古代官职>太史

太史

亦作“大史”。相传殷朝为六大之一。《礼记·曲礼下》: “天子建天官,先六大,曰大宰、大宗、大史、大祝、大士、大卜,典司六典。”郑玄注:“此盖殷时制也。”《周礼》列为春官宗伯属官,下大夫。西周、春秋、战国列位大臣,掌起草文书,参与册命贵族典礼,代王宣命,记载史事,编撰史书,保管国家典籍、文书档案,规谏君王,备顾问谘询,兼管天文历法、祭祀事务。秦、西汉为太常属官太史令的简称,地位渐低。东汉以后,成为专司占候天文、修定历法的官署名称,称署、局、台、院不一,均与修史无涉。明、清设钦天监掌天文历法,而以修史之事归翰林院,故又成为翰林的别称。


1、官名。夏商周三代为史官和历官的长官。春秋时期,太史掌管起草文书,记录给诸侯、卿、大夫的命令等,记载史事,编写史书,还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祭祀等事,为朝廷大臣。秦汉两朝设置太史令,职位渐低;西汉时太史的职责已与三代不同,但汉初期仍旧掌管编写史书和天文历法,俸禄六百石。到东汉时只掌管天文历法。魏晋以后,编写史书的任务已由别的官员担任,太史只管占候。

2、官署名。《后汉书·百官二》:“太史令一人,六百石。本注曰:掌天时、星历。凡岁将终,奏新年历。凡国祭丧娶之事,掌奏良日及时节禁忌;凡国有瑞应灾异,掌记之。丞一人,明堂及灵台丞一人,二百石。本注曰:二丞掌守明堂、灵台。灵台掌候日月星气。皆属太史。”这和明清钦天监职责任务已完全相同。《史通》说:“自古太史之职虽以记述为宗,而兼掌历象、日月、阴阳、度数。司马迁既殁,后之续史记者褚先生、刘向、冯商、扬雄之徒并以别职来知史务。”于是太史之署非复记言之司,故张衡、单飏、王立、高堂隆等,其当官见称惟知占候而已。”由此可知,到后来,太史只主持占候;太史的名实已不相符。到魏晋编写史书的任务已归为著作郎,太史只掌管推算历法。隋朝改称太史监,属秘书省;唐改称太史局,唐肃宗乾元元年改称司天台;五代时仍称司天台。宋朝有太史局、司天监、天文院等名称。辽代称司天监,金代称司天台。元朝改称太史院,和司天监并立,但推步测算的事都归太史院,司天监实为一个虚设的机构。明朝和清朝都叫钦天监,掌管天文占候的事;编写史书的任务归翰林院。参看《通典·职官八·秘书监·太史局》、《续通典·职官八》、《历代职官表·钦天监》、《历代职官简释·太史》。

猜你喜欢

  • 都官部

    官署名。明初刑部四属部之一。洪武六年(1373)置,设郎中、员外郎各二人,主事四人。十三年后改郎中、员外郎各一人主事二人。二十三年改置十二属部,遂罢。与总部、比部,司门部共掌刑法之事。

  • 郡邸长

    官名。秦置,属典客。入汉因之,初属少府,中属中尉,后属大鸿胪,有丞。主管诸郡设在京师之郡邸。东汉省,但令郎治之。官名,汉置,掌诸郡在京师之邸。有丞。初属少府,后属中尉,再后属大鸿胪。见《汉书·百官公卿

  • 殿中省

    官署名。管理皇帝衣食住行等生活事务的宫廷机构。唐高祖武德三年(620)由殿内省改名,设监、少监、丞等官,领尚食、尚药、尚衣、尚舍、尚乘、尚辇六局。高宗龙朔二年(662)改名中御府,咸亨元年(670)复

  • 掌货贿

    官名。《周礼》秋官之属。一说为周朝置。《周礼·秋官·序官》: “掌货贿,下士十有六人,史四人,徒三十有二人。”贾公彦疏:“掌邦国所致货贿”,“文阙,不可强言也”。官名。周设此官,掌邦国所致货贿。见《周

  • 内小臣奄下士

    官名。西魏,北周天官府司内上士内小臣奄中士佐官,正一命。

  • 万亿库

    见“都提举万亿宝源库”。

  • 卫军

    卫将军的省称。《晋书·石季龙载记下》:“统卫军张贺度、征西张良、征虏石闵等,率步骑十万讨之”。亦指卫大将军。《晋书·慕容垂载记》: “遣其征西慕容楷、卫军慕容麟”。时慕容麟为卫大将军。

  • 伊犁将军

    官名。全称“总管伊犁等处将军”。清朝新疆驻防八旗之最高长官。乾隆二十七年(1762)设,驻伊犁。总掌驻防八旗、绿营及地方各民族事务,综制文武,兼辖军民,天山南北两路皆听节制。其衙门设司官五人,笔帖式四

  • 监国使者

    官名。三国魏所遣监伺诸王侯国的使者。常以谒者为之。《三国志·陈思王传》裴松之注引《魏氏春秋》: “是时待遇诸国法峻。任城王暴薨,诸王既怀友于之痛,(曹)植及白马王彪还国,欲同路东归,以叙隔阔之思,而监

  • 短差

    官制用语。明朝指国子监监生往各衙门历事时间较短者。初历事时间短,期满回监,弘治(1488—1505) 后定为一年,期满上选。计有承运库十名、司礼监十六名,尚宝司六名、六科四十名。又有随御司刷卷一百七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