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歌赋>历史百科>古代官职>相国

相国

初为春秋战国时期对宰辅大臣的尊称。《荀子·尧问》: “缯丘之封人,见楚相孙叔敖曰”,“今相国有此三者,而不得罪楚之士民,何也? ”时孙叔敖任楚令尹。后渐成为官称,多作相邦(一说本名相邦,至西汉因避高帝刘邦名讳改相国)。居宰辅之位,为百官之长,与丞相略同而位稍尊。秦朝唯置丞相。西汉承秦制置丞相为国务长官。高帝、惠帝时萧何、曹参曾由丞相迁相国(或说改名相国),职权秩位略同,礼遇稍尊,用绿绶。后复改丞相。诸侯王国亦置,惠帝元年(前194)改名丞相。魏晋南北朝不常置,位尊于丞相,职权品秩略同,非寻常人臣之职。隋、唐以来多用作对宰相的尊称。元末朱元璋吴元年(1367)置左、右相国为中书省长官,主管政务,明洪武元年(1368)改左、右丞相。清朝专指任大学士者。参见“丞相”。


1、官名,即相、宰相、丞相。战国时赵设此官。《史记·赵世家》:“二十七年五月戊申,大朝于东宫,传国,立王子何以为王……大夫悉为臣,肥义为相国,并傅王。是为惠文王。”相国这一官名始于此。秦汉沿置。《汉书·陈胜项籍传》:“相国赵高颛国主断。”《汉书·百官公卿表上·相国》:“相国、丞相,皆秦官……高帝即位,置一丞相,十一年更名相国。”汉初,朝廷及王国皆置相国,其位尊于丞相。金印紫绶,掌助天子理万机。哀帝元寿二年更名大司徒(见《汉书·百官公卿表》)。光武即位,仍称大司徒,建武二十七年,改称司徒(见《后汉书·百官志》)。东汉末年,董卓自称相国,与司徒并存。《后汉书·孝献帝纪》:“十一月癸酉,董卓自为相国。十二月戊戌,司徒黄琬为太尉,司空杨彪为司徒,光禄勋荀爽为司空。”魏晋南北朝不常置,位尊于丞相。隋唐多用于对宰相的尊称。朱元璋曾置左右相国为中书省长官,主管政务,后改称左右丞相。清朝专指大学士。

2、诸侯国的丞相称相或相国,为国王的佐官,助国王处理国事。《汉书·高帝纪下》:“九月,代相国陈豨反。上曰:豨尝为吾使……以相国守代。”

猜你喜欢

  • 都提举官

    官名。宋朝南、北外都水丞司属官,员八人,分掌治水之事。

  • 直崇政院

    官名。五代后梁改崇政院直学士置,后唐庄宗同光元年(923)改名枢密院直学士。

  • 马军大将军

    官名。唐宪宗元和八年(813)废天威军,以其隶左、右神策军,置马、步军将军及指挥使,以马军大将军知军事。

  • 郡决曹

    郡分职诸曹之一。《后汉书·百官志》记公府决曹主罪法事。汉代郡亦置决曹,有掾与史。决曹掾见《后汉书·郭躬传》,决曹史见《汉书·路温舒传》。其下有书佐,见《汉书·萧育传》。魏晋后郡掌治狱之曹,或称法曹或称

  • 编排试卷官

    宋朝贡院官名。简称编排官、管号官。北宋初年,置编排官兼详定官。真宗天禧三年(1019),始分置。以翰林学士及员外郎以上官兼任,掌编排举人试卷字号及合格举人名次。科举考试的试务官。宋初置,亦称编排官、管

  • 县实业局

    官署名。北洋政府设置,为县知事公署的辅佐机关。民国六年(公元1917年)以后,直隶、山东、陕西等省,在各县设置劝业所或实业公所,多由当地士绅主办,十四年(公元1925年)五月七日,北洋政府批准《县实业

  • 司箙

    掌武器之官。商代军职有“服”,甲骨文中作“箙”,西周则称司箙,西周铭文中有周王命令某某“司六师箙”的记载。在《周礼·夏官》中,司弓矢为槀人与缮人之长;西周则司弓矢与司箙并置,两者应有所分工,可能司弓矢

  • 戟楯虎贲司马

    官名。北魏置。统领戟楯虎贲,位在戟楯虎贲将之上。孝文帝太和十七年(493) 定为从五品下,二十三年复次职令未载。

  • 上方

    上方,多写作“尚方”,汉朝少府所属机构,掌制造御用刀剑珍玩等物。《汉书·董贤传》:“武库禁兵,上方珍宝。”

  • 武卫军都指挥使司

    官署名。金置,属尚书兵部,掌防卫都城,警捕盗贼。其官有都指挥使,从三品;副都指挥使,从四品;还有判官等。见《金史·百官二·都指挥使司》。官署名。金置,属尚书省兵部。掌防卫都城、警捕盗贼。设官有都指挥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