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筵讲官
陪侍皇帝讲读经史之官。宋朝以翰林侍读、侍讲学士等为经筵官,每年春秋陪侍皇帝讲读经史。明朝以经筵为内廷经常典礼之一,选派大臣和经筵事,以翰林院侍读、侍讲学士等兼充经筵讲官。清沿明制,设经筵讲官满、汉各八人,满员由大学士以下、副都御史以上官兼任;汉员由翰林出身之大学士、尚书、侍郎及内阁学士、詹事、少詹事、翰林院侍读学士、侍讲学士、国子监祭酒兼任。每逢经筵典礼翰林院开列讲官名,皇帝钦派四人值讲。讲毕,恭聆皇帝御论。事后缮录御论及讲章进呈。
为帝王讲解经史的官员。宋代始设此官,如侍读、侍讲、崇政殿说书等。有的单名侍读侍讲,有的加“学士”,有的只供职侍读侍讲,不兼他职,有的是他职官兼侍读侍讲。见《宋史·职官二·翰林院》。元代以翰林院学士为侍讲,称侍读学士、侍讲学士。见《元史·百官三·翰林兼国史院、蒙古翰林院》。明代以翰林院侍读学士、侍讲学士为经筵讲官。见《明史·职官二·翰林院》。清代的经筵讲官由翰林院请旨简派。见《清史稿·职官二·翰林院·经筵讲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