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歌赋>历史百科>民族起源>东乡语

东乡语

我国东乡族使用的语言,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主要分布在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东乡族自治县、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和临夏县等地。使用人数约有30万。内部差别不大。东乡语元音系统简单,元音没有长短的对立,只有单元音和复合元音,复合元音中包括二合元音和三合元音。元音在构成唯一闭音节的鼻辅音n前一律发生鼻化。词首元音有失落现象。元音和谐只作为残存现象存在于固有词词干部分。东乡语的辅音系统也很单纯,它没有复辅音,所有辅音只能处于音节首而与元音相拼,不出现于音节末,只有一个鼻音n除外。原处于音节末的辅音大多已脱落,少数或变成n,或与后面的元音相拼而构成新的音节。东乡语以h、x、f、等形式保留着古代词首辅音h。东乡语只有以n结尾的闭音节。东乡语的重音通常落在词的末一个音节上。通用的复数附加成分为-la。名词没有领格和宾格的区别,甚至单数第一、第二人称代词领格和宾格合而为一,前者形式为mini,后者形式为tini,如tini duitəutini αlαnə。“你的对手要杀你。”mini、tini能表示客体意义而作宾语,这是东乡语人称代词的独特之处。复数第一人称代词有排除式和包括式。动词的祈使式、陈述式、形动词和副动词语法范畴和表达形式都比较简单。词汇多半由本语族同源词构成,词汇中有汉语借词、突厥语借词、阿拉伯语借词和波斯语借词。其中汉语借词比重最大,不仅吸收了许多一般的语词,而且还吸收了一些表示语法意义的虚词,如系词“是”,连接词“又”,疑问语气词“啥”等等。东乡语是在蒙古语族中受汉语影响最大的语言。

猜你喜欢

  • 霍斯库鲁克之战

    清军平定大小和卓木之乱的一次战役。乾隆二十二年(1757),新疆伊斯兰教白山派首领玛罕木特之子布拉尼敦(大和卓木)、霍集占(小和卓木)发动叛乱反清,屡与清军作战。二十四年(1759)闰六月,以清军压境

  • 僚礼

    西夏职官名称之汉译名。宋代史籍记载的西夏遣宋使臣官名。如史载宋庆历三年(1043)七月,西夏派遣使臣僚礼旺约特和尔等赴宋朝议事。后世称“蕃官名号”,其西夏职官品位不详。

  • 耶律室鲁

    971—1011辽代大臣。名又记作适普。字乙辛隐。契丹族。六院部人。因与圣宗同年生,倍受宠爱。年20,补祗候郎君,未几为宿直官。统和二十年(1002),为队帅随圣宗南下,略地赵、魏,次年七月,以功加检

  • 苫彻

    蒙古国及元朝将领。钦察人。初事窝阔台汗,任阿黑塔臣(司牧马)。后从攻凤翔、潼关,随大将速不台攻汴京(今开封),破蔡州,从皇子阔出攻枣阳,从宗王口温不花取光州,升百户,赐号“拔都儿”,故称苫彻拔都儿。宪

  • 哈尼梯田

    哈尼族经营水稻耕作的方式。云南不少山地民族都能开垦梯田,但所垦台数之多、技术之精,首推红河南岸的哈尼族,并别具特色。史载,明初为鼓励农垦,对于率众开荒、扩大耕地的头人,曾授予土官职务。清嘉庆《临安府志

  • 且兰

    古国名。夜郎国境内的小国。地在今贵州福泉一带。传说楚顷襄王时,遣将庄傒(又作庄豪)伐※夜郎,军至且兰,椓船于岸。以且兰有椓船牂柯处,改名※牂柯(即系船杙也)。秦至西汉时,为夜郎国一小邑。汉元鼎六年(前

  • 必里公万户

    详见“止贡万户”(290页)。

  • 塔拉河卫

    见“答喇河卫”(2240页)。

  • 法扬库

    赫哲语音译,亦作“法雅古”,意为“转生的灵魂”。流行于今黑龙江省三江平原赫哲族地区。赫哲人旧时相信,人有3个灵魂,其为第3个灵魂。传说它是管转生的神所赋与,有创造来生的能力;人死后它离开死者的肉体,转

  • 商上

    清代文献对西藏地方政府中管理库藏及财物收支的机构※拉恰和※孜恰的称谓。拉恰设在大昭寺内;孜恰设在布达拉宫,位于布达拉山上,“孜”即山上之意。两机构的主管官均称“强佐第巴”。因它们是当时西藏地方政府中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