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成公
战国时中山国国君。白狄鲜虞人,姬姓。中山桓公复国,摆脱魏国统治,中山国日趋强盛,列于诸侯。桓公卒,继国君位,与西邻赵国冲突加剧。约于周显王三十七年(前332),趁齐、魏伐赵之机,引槐水围赵国的鄗邑(在今河北柏乡县东北),以千乘之国败万乘之邦,使赵国以为奇耻,而中山国则进入强国之列,为中山国称王打下了基础。死后传位于子,被追封为成王。
战国时中山国国君。白狄鲜虞人,姬姓。中山桓公复国,摆脱魏国统治,中山国日趋强盛,列于诸侯。桓公卒,继国君位,与西邻赵国冲突加剧。约于周显王三十七年(前332),趁齐、魏伐赵之机,引槐水围赵国的鄗邑(在今河北柏乡县东北),以千乘之国败万乘之邦,使赵国以为奇耻,而中山国则进入强国之列,为中山国称王打下了基础。死后传位于子,被追封为成王。
为《明实录》对《西域番国志》之节录。见《西域番国志》(711页)。
明代藏区部落名。又作刺彰簇。居岷州卫叠州地,即今甘肃迭部境。正统二年(1437),镇守洮州都督佥事李达等以刺章等族人常出没杀死民人,奏请调官军镇压。英宗认为宣布恩威即可,“务在事妥民安,毋因而激变”。
参见“御泥布族”(2257页)。
西夏佛寺。景宗天授礼法延祚十年(1047),于兴庆府(今宁夏银川)东兴建。内贮宋朝所赐大藏经,延请回鹘僧人,演绎经文译为番字(西夏文)。后为黄河水冲没。近年在遗址内发掘出有西夏特点的建筑材料。
清代满族社会一种“兵民合一”的特殊组织形式。从牛录制演变发展而来。努尔哈赤起兵后,根据战争需要,将原来女真族狩猎时采用的临时性组织形式,加以改组扩大,编成长期的正式组织,即此。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
见“阿城”(1194页)。
见“罗武”(1415页)。
清乾隆年间云南傈僳族农民抗清斗争。乾隆十一年(1746),由于不堪忍受清朝官吏和防汛官兵的“恣意凌虐”以及云龙土知州段氏的压榨苛派,云南永昌府腾越厅(今腾冲县)秤戛、排把等寨傈僳族农民在弄更扒、密老五
?—1704清朝大臣。满洲正黄旗人。吴雅氏。顺治进士。授户部主事。十五年(1658),迁户部员外郎。康熙十二年(1673),清廷允吴三桂撤藩。受命同郎中党务礼赴贵州筹备船、刍、粟。闻吴叛,与党务礼回京
见“天复”(21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