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歌赋>历史百科>民族起源>仡佬族

仡佬族

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贵州省六枝、黔西、织金、镇宁、关岭、普定、大方、清镇、仁怀、水城、安顺、遵义、平坝、金沙、兴仁;云南省文山、广南、富宁、马关;广西隆林等地。人口437997人(1990年统计)。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仡央语支。无本民族文字,多使用汉文。讲汉语者占大多数,仅在黔西南六枝、关岭、镇宁、平坝、普定等部分地区尚使用本民族语言。与古代僚人有渊源关系。是汉代夜郎国属民之一。唐代以后,又有※葛僚、※仡僚、※佶僚、佬等名称。今名最早见于宋代文献。有妇女穿统裙,凿齿和石棺葬之俗。主要从事农业,种稻、麦。纺织之葛布或僚布享有盛名,为贡品之一。受汉族文化影响较深,手工业发展较快,有的地区出现专门的打铁业,因有※打铁仡佬之称。部分从事水、陆运输业。历史上一直受中央王朝统治,西汉时在其居住地区建立犍为郡、牂柯郡。唐朝建立羁縻州县。宋元明清四朝,在羁縻州县基础上逐渐建立土司统治制度。清初,改土归流,建立卫所屯堡等军事机构。民国时期,深受军阀、地主、商人的统治与剥削。使其民丧失土地而大量流离失所。湘西、四川等地的仡佬族人民,除部分融于其他民族外,今已不见其居住之记载。历史上曾爆发过无数次反抗封建王朝的斗争。唐贞观十四年(640),四川西部雅州(今雅安县)、眉州(今眉山县)、邛州(今邛崃县)一带僚人群起反对繁重劳役。大中末(约857—859年间),昌州(今四川荣昌县)、泸州之葛僚,奋起反抗官吏贪暴,立酋长※始艾为王。明嘉靖年间,参加湖广土兵,抗击倭寇,保卫祖国。清咸同年间(1861—1874),参加※贵州各族农民大起义,平坝仡佬族为义军送粮、做饭等,并参与战斗达十余年。1943年,与布依族一起在贞丰等地反抗国民党暴政,赶走县长。1949年,遵义仡佬族青年奋起反抗征兵。因长期与其他民族杂居,文化特点有些已逐渐有所变化。原来妇女穿短上衣、短统裙、勾尖鞋,今已不见。民国时期尚存有女儿出嫁凿齿之俗,今也不见。群众娱乐活动以※打蔑鸡蛋最具特色。农历十月初一过牛王节。信仰多神,崇拜祖先。古有崖葬习俗,今已废。

猜你喜欢

  • 杨应龙之乱

    明万历年间播州土司叛乱。播州杨氏乃贵州四大土司之一。先祖杨端于唐乾符三年(876)始入播,据其地镇抚诸苗。历宋、元世有其地。明洪武年间纳土归降,授宣慰使,子孙相继不绝。应龙为第二十九代土官。万历元年(

  • 失拜烟答

    ?—1516明代哈密回回都督。又译失伯颜答。初为都督佥事,自弘治七年(1494)始,与写亦虎仙共管哈密回回部众。正德元年(1506),奉忠顺王陕巴命至京贡马驼方物,署都督同知。曾暗通土鲁番。十一年(1

  • 相夫

    ?—300高句骊国第十四世王。一名歃失娄。西川王※药卢子。自幼骄逸多疑忌。晋元康二年(292),父死,以太子继位。忌杀叔父、功臣达贾,国人叹曰:“微安国君,民不能免梁貊、肃慎之难。”旋又疑其弟咄固有异

  • 白马氐

    氐族的一支。一说以白马水(今甘肃文县一带)而得名。与羌等杂居。又称武都氐、白马、白氐、故氐。秦汉时活动于西汉水流域,即今四川北部、甘肃东南部。主要从事农业,产名马、牛、羊、漆、蜂蜜等。其首领自称氐王,

  • 大历国

    国号。北宋庆历元年(1041),※侬智高在傥犹州(今广西靖西县东)所建。参见“侬峒起义”(1462页)。

  • 杨金

    (—1803) 清嘉庆间云南各族抗清斗争的首领。云南澜沧人,拉祜族。嘉庆(1796—1820)初,清统治者对云南各族此起彼伏的抗清斗争,采取“以堵为上”的方针,封锁澜沧江,截阻威远、镇沅和思茅离开家园

  • 鸡陵关

    参见“镇南关”(2511页)。

  • 丹萨替寺

    藏传佛教寺院。又译丹萨梯寺,简称替寺、梯寺或帖寺。地处西藏山南桑日县境内。系帕主噶举派创始人多吉杰布于1158年兴建,为该派主寺,帕主派首领多为寺主,后朗氏家族又以政治首领兼宗教首领统管该寺。一般政治

  • 哥利

    突厥汗国官号。又译割利。其意谓“老”。《通典·突厥上》:初,突厥官号“凡有十等,或以形体,或以老少,或以颜色须发,或以酒肉,或以兽名。”突厥“谓老为哥利,故有哥利达官”。《唐书·张长逊传》:“张长逊为

  • 蒋湘南

    1796—1854清代文学家、史学家、诗人。回族。字子萧。河南固始县蒋家集人。幼聪颖,拜光州回族大儒马彭为师。道光十五年(1835)中举。曾任河南学使吴巢松和陕西学使周元祯幕僚,主讲于关中书院和同州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