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歌赋>历史百科>民族起源>仡佬语

仡佬语

我国仡佬族使用的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仡央语支。主要分布在贵州省安顺地区和毕节地区的某些县内;另外,在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遵义专区和广西壮族自治区隆林各族自治县以及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等地,也有少数仡佬族居住。人口总数约5.38万(1982年);使用本族语言的约有6千余人,其余多数人已转用汉语。不少人还兼通苗语、彝语或布依语。仡佬语分为稿、阿欧、哈哈和多罗4个方言。方言的差别主要表现在语音和词汇上,语法差异很小。无文字,通用汉文。仡佬语的特点有:语音各地的声母数量不一,如大方的普底多达47个,关岭的麻垇只有22个。绝大多数地区,都有pl、vl、kl、pπ、phπ、vπ、mπ、qπ、mpl、kl等复辅音声母。有的地方有带前鼻冠的塞音、塞擦音声母nt、 nts、nt、k。韵母一般都有i、e、a、o、u 5个单元音韵母。有些地方有ε和ə;少数地方有ə和y。元音不分长短。有—n、—两个鼻音韵尾。仡佬语的声调一般有4—6个,少数地方只有3个。声调与声母有严密的制约关系。由于汉语借词的增加,使仡佬语的语音发生了一些变化;增加了新的声母和韵母,在只有3个声调的地方,都增加一个专拼汉语借词的声调。总的来说,韵母增加得多,声母和声调增加得少。语法:语序和虚词是表达语法意义的主要手段。基本语序是主语、谓语、宾语。名词能受各种实词的修饰,除数量词组修饰名词,在被修饰名词之前外,其余都在被修饰名词之后。复合数词11~19的表示法在稿方言里比较特殊,和量词连用时,是个位数在前,量词居中,“十”在后。如“十三个”的词序是“三个十”。否定副词作状语时在中心词之后。有很多表示事物类别的量词。词汇:单音节词占多数,复音节单纯词很少。复合词中的每个音节,都有词汇意义或附加意义,有两种构词方法,一种是由两个基本成分构成,另一种是由基本成分加附加成分构成。附加成分有前加成分和后加成分两种。有关经济、文化和政治方面的现代汉语借词很多。有相当丰富的并列四音格。各方言的词汇有较大的差别。操不同方言的仡佬族,都不能用自己的方言与对方通话。

猜你喜欢

  • 策论进士

    见“女真进士科”(147页)。

  • 奶酪

    蒙古等民族的传统奶食品之一。蒙古语称“毕喜拉格”。多为牧民自制,其方法是:把鲜奶放在盆、罐等容器里,待发酵后开始出现分离现象,这种沉淀后的凝状物便是奶酪。在冬天,牛奶难于发酵,就放入锅内加温,一边搅拌

  • 噶丹巴·玛本索南杰波

    西藏噶丹巴族先民。又称米琼屯结。藏族。生于拉萨上游的林地。14世纪末15世纪初人。出自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大臣噶尔东赞家族,父噶德桑波在元代蔡巴万户长哀嘎多吉手下为官,后为帕竹政权乃溪卡宗本之侍从,旋任拉

  • 乌古论粘没曷

    金大臣。女真族。乌古论氏。上京(治今黑龙江阿城县白城)胡剌温屯人,后移屯河间,广威将军欢覩子,完颜宗辅婿。初为护卫。天德二年(1150),袭谋克。从海陵王攻宋,为押军猛安。正隆六年(1161),世宗完

  • 永因记比

    壮语音译,意为“投石记年”。旧时壮族民间记年法。流行于广西环江、凤山、隆林等山区。其法:婴儿初生,即取竹筒一具,每当月圆,知为一月,即投一颗小石子入竹筒中,封其口;满一年,打开封口,取出小石,改投一颗

  • 完颜仲

    金大臣。本名石古乃。女真族。完颜氏。金源郡王※完颜娄室子。通女真、契丹、汉字。皇统(1141—1149)初,充护卫,授世袭谋克。天德元年(1149),摄其兄活女济州万户,治理有方。改滨州刺史、知积石军

  • 吐蕃等路宣慰使司都元帅府

    元代宣政院所辖地方官署名。至元二十五年(1288),改总制院为宣政院,以帝师领院事,管理全国佛教及吐蕃全境军民事务。下辖宣慰使司都元帅府3,吐蕃等路为其一,置宣慰使4员。下设同知2员、副使1员、经历2

  • 安滩

    见“俺答汗”(1884页)。

  • 乌拉依乎达

    新疆哈萨克族婚俗之一。意为换亲,即双方儿女互为婚姻。以自家女儿嫁给对方为儿媳,又娶对方家女儿为儿媳。此种形式在贫苦牧民中较普遍。程序虽与一般结婚相同,但手续较简便,经济上也较节约。

  • 可贺敦

    即“可敦”(49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