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歌赋>历史百科>民族起源>仡央语支

仡央语支

或称仡央语群,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的语支之一。分布在我国贵州省中部、西部,云南省东部,广西壮族自治区西部和与之毗连的越南民主共和国北部。主要语言有仡佬语、拉基语、普标语、布央语、耶容语、木佬语等。这个语支与壮侗语族中其他几个语支的关系较远。在这些语言中,仡佬语有带鼻冠音的清塞音、塞擦音声母和pl、mpl、kl、 kl等复辅音声母,其它语言这些声母已经简化;多数语言仍保留小舌音声母q、qh;除布央语外,其他语言都有送气清塞音声母;只有普标语仍保留清鼻音和浊鼻音声母的对立。普标语、布央语和耶容语仍完整地保留塞音韵尾和鼻音韵尾,其他语言的韵母系统明显简化。有4至6个舒声调,普标、布央、耶容等还有2个至4个促声调。这些语言有比较多带前缀的词,前缀一般没有词汇意义。词类一般没有表示性、数、格、体、式、态等范畴的标志和词形变化,语法关系主要靠语序和虚词来表示。它们主要的语序是SVO,以名词为中心的修饰词组,除表示数量的修饰成分放在中心成分前面外,其他修饰成分多在中心成分之后;状语有的在谓语前面,有的在谓语后面,否定副词修饰谓语时,除普标语和羿语已移到谓语的前面外,其他语言都放在谓语及其宾语的后面。除羿语外,仡央诸语言都有一套大致相同而与壮侗诸语言不同的基数词。这几种语言的同源词约在30%至40%之间(以200个最基本的词为基数进行统计,下同),它们和壮泰、侗水两语支的同源词一般在25%上下,而壮泰、侗水语言内部的同源词一般在45%至65%之间,有的甚至高达80%以上。同源词的语音面貌比较一致,声、韵、调的对应关系也较整齐,而仡央语群和壮、侗等语言之间同源词的语音面貌差别相当大,对应关系不很明显,甚至连统一的调类也建立不起来。因此,根据亲缘关系的远近,仡央语群可作为壮侗语族中独立性较大的一个语支。在仡央语支下面,可以再分仡拉(包括仡佬语、拉基语、羿语和木佬语)和央标(包括布央语、普标语和耶容语)两小支。

猜你喜欢

  • 白文

    我国白族使用的一种拼音文字。白族过去曾使用过一种类似汉字的方块白文,流传于知识界,未能普及。解放后,根据党的民族语文政策,中国科学院少数民族语言调查第三工作队和云南语委的同志一道,于1956年开始对白

  • 亦马剌山卫

    见“亦马剌卫”(873页)。

  • 麦著黄洞长官司

    土司名。元置麦著土村长官司,治所在今湖南永顺县东南王村西。属思州军民安抚司。明改属永顺。洪武三年(1370),总管答(黄)谷踵内附。五年,改置麦著黄洞长官司,隶永顺等处军民宣慰使司。为所辖六长官司之一

  • 泪丁讹遇

    西夏将领。党项羌族。夏崇宗时(1086—1139)为监军讹勃啰部下。永安二年(1099)随监军讹勃啰赴野砦巡视,闻西夏赤羊川首领赏啰讹乞率部降宋,即率千余骑追击,为宋知环州种朴所败,同被俘。讹勃啰降宋

  • 上谕旗务议覆

    书名。和硕庄亲王允禄等奉敕撰。12卷。满汉合璧。前后两次编纂而成,雍正元年至五年(1723—1727)部分完成于雍正九年(1731);雍正六年至十二年部分纂于雍正末年,同时付梓。记雍正年间(1723—

  • 鄂克他克奇伯克

    清代新疆维吾尔族地方官名。维吾尔语。职司宴会时,宰杀牲畜、备办果品和菜馔等事务。参见“伯克制度”(1091页)。

  • 光兴

    汉(匈奴)刘聪年号。310—311年,凡2年。

  • 苻洛

    ?—385十六国时期前秦大臣。略阳临渭(今甘肃秦安东南)氐人。※苻坚堂兄。以雄勇著称,为坚所忌,常为边牧,不得入为将相。初封征北将军、幽州刺史、行唐公,镇和龙(今辽宁朝阳)。自以有灭拓跋鲜卑代国之功,

  • 耶律延宁墓志

    辽代契丹大字、汉字合刻墓志。上右部刻契丹大字19行,271字;下部刻汉字24行,511字,两者不对译。契丹字尚不可解,汉字叙墓主人身世。耶律延宁(946—985),官至※羽厥里节度使。墓志于1964年

  • 使坊河卫

    明代在东北女真地区所置卫之一。《满洲源流考》作舒繙河卫。永乐八年(1410)二月,与甫儿河卫等2卫同时设立,今人考在今黑龙江省绥芬河支流舒范河流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