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歌赋>历史百科>民族起源>元典章

元典章

书名。全称《大元圣政国朝典章》。前集60卷,附新集,不分卷,两册。元朝官修,汇集圣旨条画、律令格例及司法部门判例等档案材料的总集。前集收录的材料,起中统元年(1260)迄延祐七年(1320),新集所辑为英宗至治元、二年(1321—1322)诏旨公牍。前集分诏令、圣政、朝纲、台纲、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10门,凡373目;新集体例格式与前集相仿,增国典1门,省诏令、圣政、台纲3门,余同前集。所收材料极富有史料价值,如户部、工部两门中的条目,较详切反映出元朝土地、户口、农桑、课税、租税、赋役、差发、市舶、手工业等经济状况;刑部、兵部两门中的条目,较集中反映出元朝的阶级关系、阶级斗争及军役、军器、驿站制度等,特别是司法部门的许多判例均记有具体时间、地点、人物、案件发生始末和处理结果;关于富豪霸占田土,僭设私庭,非理用刑,打伤佃户,残害善良,抑良为驱等案例,皆记述生动,不加掩饰。其他各门条目,亦皆是有关诏令、公牍的原文照抄,保存了材料的原始面目,非常有利于元代社会政治经济情况的考证。有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沈家本刻本,1957年古籍出版社重印本。近人陈垣曾据故宫元刻本校勘沈家本刻本,著《沈刻元典章校本》10卷、《元典章校补释例》6卷,使原书的许多错漏舛说得到订正。

猜你喜欢

  • 苗民抗夫碑

    古碑名。清嘉庆四年(1799)六月二十三日立于贵州施秉县南六合乡廖洞中寨路口土地庙两侧,左右各一,亦称六合苗民抗夫碑。右侧碑高1.04米,宽0.69米,厚0.09米。碑额无题刻,碑文分作29行,竖刻,

  • 左相

    官名。①最早见于《左传》定公元年:“仲虺居薛,以为汤左相”。后世相位常左右并设。②渤海王国置。名似来源于唐高宗龙朔二年(662)改门下省曰东台,更侍中为左相。为辅佐国王统治的三省之一的宣诏省长官,位居

  • 遇折

    见“过折”(757页)。

  • 太平天国农民革命

    中国近代各族人民共同反对清朝封建统治和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农民革命战争。鸦片战争后,由于清政府对外妥协,对内加重压迫剥削,地主阶级加紧兼并土地,各民族农民贫病交加,饥寒交迫,社会矛盾与民族矛盾日益尖锐。

  • 陶虎

    即“陶新春”(1960页)。

  • 柳城

    ①古地名。故址在今辽宁朝阳市区。西汉时为辽西郡柳城县县治所在,故名。东汉时,先后为乌桓、鲜卑族所据。东晋时,鲜卑慕容皝以此为“福德”之地,在原基址上筑城,建宫室,改称※龙城,又曰和龙城(因新建宫室名和

  • 元欣

    北魏、西魏宗室。字庆乐。鲜卑元氏(拓跋氏)。广陵王※元羽子。性粗率,好鹰犬。北魏孝明帝(515—528年在位)初,任通直散骑常侍、北中郎将。出为冠军将军、荆州刺史,转征虏将军、齐州刺史。又为征东将军、

  • 仲孜会议

    西藏地方政府僧俗官员代表为商讨政务所举行的扩大会议。会议规模视政务之轻重有大小之分,均由4名仲译、4名孜本主持召开,故亦称“四仲四孜”会议。小型会议有三大寺堪布、札萨克、台吉代表参加;大型会议有三大寺

  • 川藏

    明代藏区古地名。在今青海贵德南境。其地居民为藏族之※川藏部落。有明一代其部首领曾多次修复驿站,协助中央政府派往西藏的使节过境。

  • 雷再浩

    ?—1847清道光朝湘桂边区瑶民起义首领。湖南新宁县黄卜峒人。瑶族。出身农民家庭,曾参加道光十六年(1836)蓝正樽领导的瑶山八峒起义,失败后,与广西全州庄塘村汉族李世德等在湘桂边界组织“棒棒会”,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