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歌赋>历史百科>民族起源>八旗官学

八旗官学

清代学校的一种。清制“以旗统人,即以旗统兵”,学校教育也按旗制编组,由国家官办。初建于天命年间(1616—1626),清太祖曾旨令巴布海、专退、萨哈连、武巴泰、雅祥额、阔倍、札海、欢岱8位师傅“善教”八旗子弟。太宗继之。顺治元年(1644),旨令以两旗为一个教学单位,八旗“分为四处,各立官学一所”。雍正五年(1727),扩建各旗官学,增设4处,每旗单立校舍1处,共8处。顺、康年间,每学舍房屋13~14间。雍正朝扩建为20间。八旗学舍分布方位大体同旗制:镶黄旗坐落于圆思寺胡同。正黄旗在西直门大街新街口公用库地。正白旗在东四牌楼南小街新鲜胡同。正红旗在阜城门内巡捕厅胡同。镶白旗在东单牌楼象鼻子坑。镶红旗在宣武门内头发胡同。正蓝旗在崇文门内东单牌楼北街新开路。镶蓝旗在宣武门内干面桥东口内。初定学额是“八旗每佐领下取官学生一名”,三年一选。八旗满、蒙和汉军分别取120名、60名和120名,共取300名。顺治末年,每佐领增至2名,每旗100名,满洲60名,蒙古、汉军各20名。取生年龄在10岁以上,20岁以下,以“聪秀者”为准,经本旗都统验看,交国子监考录。教学目的是培养“文武兼资,以储实用”之才。以“文理优通”的满、汉进士、举人充任教师。分别教授清书、汉书和骑射。学科分配比较固定,初时“十名习汉书,余习满书”,其后多有变化。学员“十日一次赴监考课”,每月“考试文章兼考骑射”。以教授、训导督促教学,重大事件上报教学大臣。凡学员有“行止不端”或“文理不通”者,教学大臣有权予以“革退”。除京城八旗外,东三省及关内各个八旗驻防点都相继设立类似的学校。嘉、道以后,渐至废弛。光绪二十八年(1902),始改为学堂。

猜你喜欢

  • 赫真

    见“赫哲族”(2422页)。

  • 天盛元宝

    西夏汉文钱币名。铸于夏仁宗天盛年间(1149—1169)。有铜、铁两种。传世铜质钱轮廓规正,文字精美。有背西钱。

  • 都烈

    金代女真族姓氏之一。后改汉姓曰强。

  • 嘉堪庆·洛桑尼玛

    ?—1757清代青海隆务寺高僧。藏族。出生于朗加之麦宝东氏家。初以抄写经卷为生,后至静修禅院扎西奇寺从喇嘛瑙吾活佛出家为僧。入隆务大寺经院勤学。后赴夏琼寺、塔尔寺、佑宁寺等之法相学院立宗辩论,在隆务大

  • 京观记

    著作名。为埋葬侬智高起义军官兵而作。1篇。北宋狄青(1008-1057)撰。内容记载皇祐五年(1053)正月,狄青率宋军败壮族侬智高起义军于邕州归仁铺(今广西邕宁县五塘),宋军进城后,就战场收尸筑一冢

  • 把关太尉

    西夏官吏名。景宗李元昊建国初期设置,掌边境关卡事务及管理和市。

  • 勐遮土千总

    明清云南车里宣慰使司所辖傣族土职。明宣德间(1426—1435),勐琏酋叭陇法之弟钪郎法因援勐涽有功,得食邑勐遮。传至刀细闷纳,于雍正间(1723—1735)随征普洱、思茅有功,授土守备职。卒,子召楠

  • 可度者

    唐代奚族部落联盟首领。又作李可度者。太宗贞观二十二年(648)十一月,率众附唐。唐置饶乐都督府,拜其为持节六州诸军事、饶乐都督,封楼烦县公,赐姓李氏。以所领阿会部为弱水州,处和部为祁黎州,奥失部为洛&

  • 古鄯

    古城堡名。位于今青海民和县中部。东汉和帝时(88—105),于此筑龙耆城。前凉为晋兴郡和晋兴县治所。南凉为龙支堡。北魏改设金城县。西魏改称龙支县。北周属凉州。唐属鄯州。明归西宁卫管辖,并设置马驿,以后

  • 萧德

    辽代中朝大臣、学者。字特末隐。契丹族。楮特部人。史载其性和易,笃学、好礼法。圣宗朝入仕,太平年间,领牌印、直宿,累迁北院枢密副使。善写奏章,每奏皆详明,屡受赞赏。及兴宗即位,受命与林牙耶律庶成修《律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