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歌赋>历史百科>民族起源>八角鼓戏

八角鼓戏

满族传统的戏剧艺术形式。明末至清中叶,由击八角鼓演变而成。清末流行于今北京、沈阳及呼和浩特等地。八角鼓是满族击打乐器,为鼓书、单弦等曲艺伴奏。明嘉靖、隆庆间(1522—1572),北京有击八角鼓“擅绝一时”的刘雄。康熙至乾隆间(1662—1795),吸收元、明杂剧及诸宫调剧目、曲牌及其表演形式,将坐唱发展为走唱形式。乾隆时盛行于八旗军中,后流传于民间。鼓调分正调和越调两种。正调的主要特点是由角色进行表演,分生、旦各种行当,韵白话,穿戴行头,模仿京剧化装,各角色唱腔固定。以二胡、三弦、四胡、四块瓦、吊扁钟等为领弦乐器。越调是流行于北京、沈阳等地的单弦和唐山、天津的时调,表演者以八角鼓领弦,伴以三弦等乐器。

猜你喜欢

  • 愁思堆

    地名。在今陕西蓝田县南。东晋永和十年(354),晋将桓温率众4万趋长安(今陕西西安西北),前秦苻健遣其子苻苌率苻雄、苻菁拒温于尧柳城愁思堆,即此。

  • 跳盔甲

    羌族传统祭祀舞蹈。流行于四川羌族地区。多在对本族有功将士举行葬礼时跳之。故又称“大葬舞”。舞蹈者人数不定,数人至数十人均可;身穿生牛皮制作的铠甲,头戴插着野鸡翎和麦杆的皮盔,手执兵器。开始时先围成圈舞

  • 军机章京

    俗称“小军机”(150页)。

  • 柏乡

    古县名。隋开皇十六年(596)置,治所在今河北柏乡县。北宋熙宁五年(1072)废为镇,元祐(1086—1094)初复置。后梁开平四年(910)十二月至次年正月,河东节度使、晋王沙陀人李存勖曾率将周德威

  • 麦力艮吉囊

    见“吉囊”(681页)。

  • 宣恩县

    县名。位于湖北西南部边界地区。五溪之一的酉溪,发源于境内。古属武陵郡地。唐代,隶江南道清江郡,乾元(758—760)时改名施州。宋隶施州清江郡,部分属保顺州。元隶施州,始置施南宜抚使司,属之。清隶施州

  • 北魏穆皇帝

    见“拓跋猗卢”(1361页)。

  • 也都帖木儿

    见“吴克忠”(1074页)。

  • 归真要道释义

    书名。简称《归真要道》,亦音译“米尔萨德”。清初回族经师※伍遵契译。原著为波斯文。作者为德黑兰的阿布杜拉(活动于十三世纪中叶)。成书于希吉来历(回教、即伊斯兰教历) 618年(宋嘉定十四年、1221)

  • 察合台文

    13世纪到20世纪初分布在中国新疆及中亚广大地区操突厥语族语言的部族和民族广泛使用的一种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音素文字。因其主要用于以成吉思汗次子的名字命名的察合台汗国及其后裔统治的地区而得名。察合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