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州重修护国寺感应塔碑
西夏碑刻。西夏崇宗天祐民安五年(1094)建于凉州(今甘肃武威)大云寺内。碑高2.5米,宽0.9米。碑文两面,阳刻西夏文,碑额篆书,正文楷书28行,行65字;阴刻汉文,碑额篆书,正文楷书26行,行70字。碑文记述崇宗李乾顺重修凉州感应塔的缘起和经过,附会以上天“感应”故事。两面碑额各有一对线刻伎乐菩萨,上端云头宝盖。碑面四周线刻卷草纹饰。碑石原被封闭于寺内碑亭。清嘉庆九年(1804)被武威学者张澍发现。今存甘肃武威县文化馆。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西夏碑刻。西夏崇宗天祐民安五年(1094)建于凉州(今甘肃武威)大云寺内。碑高2.5米,宽0.9米。碑文两面,阳刻西夏文,碑额篆书,正文楷书28行,行65字;阴刻汉文,碑额篆书,正文楷书26行,行70字。碑文记述崇宗李乾顺重修凉州感应塔的缘起和经过,附会以上天“感应”故事。两面碑额各有一对线刻伎乐菩萨,上端云头宝盖。碑面四周线刻卷草纹饰。碑石原被封闭于寺内碑亭。清嘉庆九年(1804)被武威学者张澍发现。今存甘肃武威县文化馆。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蒙古族习俗之一,以青色为神圣、高贵、兴旺的象征而尊崇之。与蒙古人对天、地之崇拜有关。青天被视为宇宙万物的崇高无上之主宰,称之为“腾格里”(长生天),遇事“必托着长生天的气力”,无一事不归之于天,故天之
高车(敕勒)六种之一。又称斛律部。原居于漠北鄂尔浑河、土拉河流域。北魏天兴五年(402),首领※倍侯利乘柔然社仑可汗为北魏所败,进入高车之机,举兵掩击,大败柔然军。后恃胜不备,为社仑所败,斛律部众得脱
书名。梁代宗懔撰。1卷。古代记述岁时风俗的名著。按时序记录古荆楚地区节令风俗。自元日至除日,凡36事,如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正月七日为人日;立春,正月十五;二月八日,释氏下生之日,迦文成道之时。又如
即“蒙古纲”(2326页)。
1886—1946内蒙古人民革命党人。蒙古名扎木扬什拉布。内蒙古伊克昭盟鄂托克旗人。曾在青海塔尔寺学藏经,后返回本旗,为鄂托克旗阿拉庙活佛。1923年,参加鄂托克旗诸“独贵龙”(牧民反封建斗争的组织)
①清世祖福临年号。1644—1661年,凡18年。 ②习惯以年号代帝号,指清世祖福临(2411页)。
元代地名。又译答兰捏木哥思。位于合泐合河(今哈拉哈河)南。蒙古国建立前,察阿安、阿勒赤、都塔兀惕、阿鲁孩4部塔塔儿人居该地。宋嘉泰二年(1202),为铁木真(成吉思汗)所灭,并入蒙古。
波斯语音译,据《元史·舆服志》载,义为“翦茸”。原产于波斯及中亚等地。元朝时为制作天子、百官质孙服之用料之一。
古山名。所指众说不一:一说为今辽宁沈阳市东清太祖努尔哈赤墓(史称福陵,今曰东陵)所在的“天柱山”;或说为今吉林省敦化县城南5公里处之六顶山;有说是该县城西南12.5公里处之城山子山;旧说在今图们江东南
清代西藏地方机构。宣统二年(1910),经驻藏大臣联豫奏准设立。衙署在驻藏大臣衙门之左,设督办1人,由联豫兼任,下设兵备、参谋、教练3处。兵备处以罗长䄎为总办,职责为督办指挥、整饬全藏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