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甘蕉蒲氏家谱
回族族谱名。初辑于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由蒲氏之八世孙蒲携南与其子孙共同编修。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咸丰五年(1855)、光绪七年(1881)、三十三年(1907)五次重修。1913年付印。为广东南海县(今佛山市)蒲姓家谱,记蒲氏从南宋嘉定年间(1208—1224)由西域入内地到光绪年间(1875—1908)的传承、迁徙史。近年由著名民族学家、谱牒学家罗香林发现,今藏广东省博物馆。有广东省民族研究所翻印本、宁夏古籍小组编《中国回族古籍丛书》本。
回族族谱名。初辑于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由蒲氏之八世孙蒲携南与其子孙共同编修。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咸丰五年(1855)、光绪七年(1881)、三十三年(1907)五次重修。1913年付印。为广东南海县(今佛山市)蒲姓家谱,记蒲氏从南宋嘉定年间(1208—1224)由西域入内地到光绪年间(1875—1908)的传承、迁徙史。近年由著名民族学家、谱牒学家罗香林发现,今藏广东省博物馆。有广东省民族研究所翻印本、宁夏古籍小组编《中国回族古籍丛书》本。
清末湘西苗疆古学堂。位于湖南省凤凰县吉信镇。同治十三年(1874),贵州省署贵东兵备道吴自发回籍省亲时建。因院址临罗布潭、杨柳潭、漆树潭三潭,故名。建筑形式为课堂、宿舍左右对称,画廊、曲栏前后连接之四
即“诺曷钵”(1954页)。
回族族谱名。又名《番禺羽承烈堂族谱》。2卷,上卷《采支》,下卷《诗赞》。内记其族先祖羽士夫于明成化二年(1466),由南京随都督同知赵辅、右副都御史韩雍,征大藤峡诸瑶,授指挥使世代镇守广州,后定居该地
?—1763清朝大臣。满洲镶蓝旗人。西林觉罗氏。大学士鄂尔泰第三子。乾隆五年(1740),授三等侍卫。二十三年(1758),授汉军正红旗副都统,署刑部侍郎。二十四年,授山西巡抚,以办理赈灾、平粜、练兵
唐代东北部族名。以靺鞨※黑水部为核心发展形成。下分16部,已知有黑水、思慕、郡利、窟说、莫曳皆、拂涅、虞娄、越喜、铁利、兀儿、胡独鹿等11部,余无考。《新唐书》称其地“南距渤海,北、东际于海,西抵室韦
见“却吉尼玛”(981页)。
即“段匹磾”(1695页)。
清代布鲁特(柯尔克孜)部落名。又称启台鄂拓克。乾隆二十三年(1758),归附清朝。有众4000余户,与霍索楚鄂拓克同驻牧于塔拉斯河流域,距※察哈尔萨雅克部、※萨尔巴噶什部6日程。主要从事畜牧业。归喀什
?—1681清代蒙古王公。阿巴哈纳尔部人。博尔济吉特氏。元太祖※成吉思汗异母弟※别里古台后裔,多尔济伊勒登次子,贝勒※色棱墨尔根弟。康熙四年(1665),率众2千余至喀尔喀右翼牧地,归附清朝。封札萨克
西域古地名。见《元史·西北地附录》,在月祖伯辖境中。冯承钧《西域地名》:此名为希腊语,即今克里米亚半岛之古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