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藏
藏语音译。地区名。西藏地区之别称。旧时将西藏分为阿里、卫(前藏)、藏(后藏)和康(又称喀木)四部。有时又合称卫及康区西部两地为“卫”;阿里、藏两部为“藏”,故总称卫藏。元、明两代称乌思藏,清译“卫”,指以拉萨为中心的地区,亦称前藏;“藏”,指以日喀则为中心的地区,亦称后藏,藏人用“卫藏”指前后藏。元至元二十九年(1292),置乌思藏纳里速古鲁孙等三路宣慰司都元帅府,明置乌思藏行都指挥使司,清初将前后藏统称此名,康熙二年(1663),始称西藏,以此为别称。
藏语音译。地区名。西藏地区之别称。旧时将西藏分为阿里、卫(前藏)、藏(后藏)和康(又称喀木)四部。有时又合称卫及康区西部两地为“卫”;阿里、藏两部为“藏”,故总称卫藏。元、明两代称乌思藏,清译“卫”,指以拉萨为中心的地区,亦称前藏;“藏”,指以日喀则为中心的地区,亦称后藏,藏人用“卫藏”指前后藏。元至元二十九年(1292),置乌思藏纳里速古鲁孙等三路宣慰司都元帅府,明置乌思藏行都指挥使司,清初将前后藏统称此名,康熙二年(1663),始称西藏,以此为别称。
1777—1841清朝将领。字雪堂。湖南凤凰厅(今凤凰县)人。回族。幼袭父职为千总。嘉庆八年(1803),参与镇压湖南永绥厅苗民反抗,补永绥屯守备。历任湖北黄州(今黄冈县)协都司、提标中军参将、广西平
见“拓跋嗣”(1358页)。
后金与明朝的重要战役之一。明天启六年(后金天命十一年,1626)正月十四日,清太祖努尔哈赤统后金八旗兵13万,号称20万,向明宁远城进发。二十三日,兵临城下。二十四日,攻城,与明宁远守将袁崇焕所部5万
即“寻阁劝”(932页)。
清代新疆湖名。见《嘉庆重修大清一统志》。《西域水道记》等书作巴勒喀什淖尔。“巴勒喀什”,西蒙古语,“宽广”之意。“淖尔”,“湖”之意。即今哈萨克斯坦共和国巴尔喀什湖。该湖向属中国,明清之际为准噶尔部辖
西夏官署名。管理佛教事务的功德司之一。属次等司。天盛年间(1149—1169)与出家功德司共设6国师合管,另单设4副、6判、6承旨、2都案、6案头。
即“乌孝慎”(334页)。
书名。原为藏文手抄本。未署撰者姓名。收在德国弗朗克1914—1926年所著两卷集英文版《印、藏古代文物》中的第2卷。前半部记载吐蕃王朝崩溃后,部分吐蕃王族逃往阿里、拉达克情况,但以阿里地区为主,着重记
见“小策凌敦多布” (153页)。
?—1179金官员。亦作蒲里黑。速频路(治今俄罗斯乌苏里斯克,即双城子南)哲特猛安人,改属合懒路。女真族。乌延氏。银青光禄大夫思列孙,猛安国也子。从阿骨打伐辽,勇闻军中。天眷三年(1140),袭猛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