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歌赋>历史百科>民族起源>回族宴席曲

回族宴席曲

回族说唱艺术。俗称“家曲”。回族举行婚礼时,邀请民间歌手演唱的曲调。流行于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和青海、宁夏、新疆等回族聚居地区。分散曲、叙事曲、五更曲、说唱曲(也称“打调”)和酒曲等五种。其传统演唱形式有独唱、齐唱和对唱等。据考证,系由元初的一种民族民间散曲演变而来。青海民和县和化隆回族自治县歌手还进行化妆。一般还伴有原始舞蹈动作和溶入拳术,故多用拳术名之,如“鹞子翻身”、“黑鹰展翅”、“雁落平沙”等。基本上是2人或4人对歌对舞,众人伴唱。每首曲调,一般都有固定的动作,其舞姿刚健挺拔、潇洒奔放。其曲调婉转柔和、优美轻快、节奏性强。很适宜于舞蹈。一般一词一调,也有一词多调者。内容多演说历史故事和传说,也有将回族习俗及道德观念编成曲词者。除有的表达传统爱情故事外,一般不直接表达爱情。词讲究文雅。均由男子演唱,妇女不能参加。代表作有:《方四娘》、《送兵》、《虎狼马》、《莫奈何》、《黄菊花》、《高大人领兵上口外》、《白娘子》、《孟姜女》、《昭君娘娘过北番》等。

猜你喜欢

  • 哈剌讷兀惕

    中国古代北方部落名。又译哈剌那惕。※弘吉剌部分支之一。始祖为秃速不答兀忒之长子合剌讷惕。参见“弘吉剌”(644页)。

  • 马端肃公奏疏

    书名。明代兵部尚书回族马文升撰。12卷,55篇。其孙马天祐编。本书为其一生奏议之汇集。大多有关国计民生、军国大事。部分涉及总副三边军务,抗击瓦剌,平定“岷州之变”和“哈密之变”。惟其在成化中巡抚辽东、

  • 黑喇嘛

    蒙古地区对在家修行的喇嘛的俗称。凡俗家鳏夫寡妇,老后祝发,不入寺庙,不穿僧衣,不习经典,且专程皈佛,念珠诵号,心志亦虔者,通称之为“黑喇嘛”。清朝政府规定寺庙喇嘛的定额,对在册采取“度牒”的喇嘛,按规

  • 亦蛮卫

    明代在东北女真地区所置卫之一。嘉靖(1522—1566)间设。《满洲源流考》将此卫与永乐八年(1410)二月所设亦麻河卫分别称作尼满卫、尼满河卫。

  • 沙州回鹘

    河西回鹘驻牧于沙州(今甘肃敦煌)地区的一部。参见“河西回鹘”(1507页)。

  • 刀两竜

    1219—1273宋代云南西双版纳第五世※召片领(意为“广大土地之主”)。原名匋两竜。傣族。※匋陇建仔之子。南宋宝祐五年(傣历619年,1257),父卒,继位,为景龙金殿国国主。与宋朝建立联系,受赐刀

  • 郭离

    见“郭不离”(1903页)。

  • 南犁汗王

    见“犁汙王”(2072页)。

  • 爱鲁

    1226—1288元朝将领。唐兀人,※昔里钤部之子。中统元年(1260),袭父职为大名路达鲁花赤(镇守官)。至元四年(1267),以盗用官钱免官。次年,从皇子忽哥赤出镇云南,任金齿等处安抚使。六年,定

  • 古地名。在今北京城西南。西周至战国为燕国都城。秦置县,至汉,为广阳郡(或国)治所。晋至北朝历为幽州、燕国、燕郡治所。鲜卑慕容氏建前燕后,即定下“先取蓟城,次指邺都”的战略目标。东晋穆帝永和六年(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