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歌赋>历史百科>民族起源>土司制度

土司制度

元明清时期中央王朝在部分民族地区授与各级首领世袭官职,以统治原有地区和人民的一种政治制度,即对民族地区的土著首领“假以爵禄,宠之名号”,使其仍按传统旧俗管理原辖区及百姓,通过他们对民族地区实行间接统治的方式。所谓“以土官治土民”。它是由民族地区当时的社会历史及地理条件等诸多因素决定的,其肇始于秦汉,中经唐宋不断充实,至元代正式形成制度,并完备于明代,延续于清代及民国。元朝统一全国后,其疆土较之汉唐更为广阔,为巩固其有效统治,总结了历代王朝特别是唐宋以来对民族地区的统治经验,视各族首领辖区之大小及具体情况,对他们授与宣慰使、宣抚使、安抚使及长官等不同名号,又在各族聚居的府、州、县设土府、土州、土县等世袭土官,并对土官土司的任命、品级、承袭、升迁、赏罚等都有规定,逐渐形成制度。及至明代,进一步完善对各级土官土司的职衔、承袭、隶属关系、贡赋、征调等制度,使土司制度更为完备,所谓“踵元故事,大为恢拓”。清循明制,但对土司的承袭和考核更为严格和完备,并采取某些措施分割或缩小土司辖区及限制土官土司权力,防止其势力尾大不掉。设立土司的地区,虽仍按旧俗管理其原来辖区,朝廷也不改变其社会组织与经济结构,在政治上、经济上都有很大的独立性,但土官土司一经授职,朝廷即赐诏敕、印章、冠带等信物,作为朝廷命官标志,得服从于中央王朝,听命调遣和定期贡纳,即要承担一定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等义务,对加强中央政权与民族地区的关系曾起过积极作用。但土司世官其土,世有其民,对辖区土民残酷压迫,肆意苛索。不断扩充势力,相互仇杀,乃至与中央王朝分庭抗礼。随着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及封建王朝的统治势力逐步深入这些地区后,朝廷便采取更治之法,故在明代后期,特别是清雍正以后对土司辖区逐步推行※改土归流,改过去间接统治为直接统治,进一步加强对民族地区的控制,但对一些客观条件还不成熟的地区,则仍沿旧制,一直残存至民国。新中国成立后,经过民主改革,彻底废除。

猜你喜欢

  • 亦作辖。满语希鸦合音,音译,汉译“侍卫”。清代帝王的侍从护卫武官。明万历十六年(1588),扈尔汉(佟佳氏)从其父归附女真族首领努尔哈赤,时年13,被抚为养子,赐姓※觉罗。稍长,使为虾。三十七年(16

  • 宗室王公

    见“王公”(200页)。

  • 北魏太武皇帝

    见“拓跋焘”(1358页)。

  • 八宿

    地名。藏语音译,意为“勇士山麓”,亦名察瓦巴宿、察贡、巴苏。位于西藏自治区东部,怒江上游,属昌都地区。其地东北为牧区,河谷为农区。清康熙五十八年(1719),封察木多地区帕克巴拉为呼图克图,与副呼图克

  • 合苏衮

    见“曷苏馆”(1652页)。

  • 罗卜藏舒努

    ?—约1735卫拉特蒙古准噶尔部台吉。又译罗卜藏索诺、罗卜藏素诺、罗卜藏硕诺等。或简称舒努、硕诺。绰罗斯氏。※策妄阿拉布坦次子,噶尔丹策零异母弟。康熙末年,因受诬与拉藏汗子噶尔丹丹衷谋逃内地,被囚伊犁

  • 甘松

    ①地名。古为吐谷浑地,在今甘肃迭部县一带。西晋永嘉(307—313)末,鲜卑慕容氏吐谷浑率部自辽东西徙于枹罕及甘松,其子孙世据此地。十六国时,前凉置甘松护军,西秦置甘松郡,故治在今甘肃宕昌县西南。北魏

  • 仲巴呼图克图

    清代西藏扎什伦布寺总管。藏族。其母为拉达克王之女。六世班禅※罗桑贝丹意希之兄。为管理班禅商上事务的商卓特巴。乾隆四十五年(1780),陪班禅入京祝贺乾隆帝七十寿辰,赐“额尔德木图诺门罕”名号。班禅于北

  • 嘉宁军司

    西夏监军司名。全称宥州嘉宁监军司。夏景宗李元昊建国时建,为西夏初期12监军司之一。驻地宥州(今陕西靖边县西北红柳河西岸)。备宋鄜、延2州。

  • 乌兰哈达崖书

    契丹小字崖壁墨书题记。书于内蒙古扎鲁特旗乌兰哈达西南4公里的石崖上。为现仅见的契丹小字石崖墨书,惜年久剥失,不好分辨,仍能看出数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