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歌赋>历史百科>民族起源>土家族

土家族

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分布在湖南西部的永顺、龙山、保靖、桑植、古丈、大庸、吉首、花垣,湖北西南部的来凤、鹤峰、咸丰、宣恩、利川、恩施、巴东、建始、五峰、长阳,四川东南部的酉阳、秀山、黔江、石柱、彭水,贵州东北部的铜仁、思南、江口等地。人口5704223人(1990年)。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语支未定。大多地区通用汉语、汉文,无本民族文字。一说源于秦灭巴后,迁入湘鄂川黔之巴人或廪君之后;或称由湘西地区土著与进入之巴人、汉人融合而成;又谓因与云南彝族有相同习俗,源于唐中叶之乌蛮。今多数学者认为其先民与古代巴人有渊源关系。秦汉以前居于巴郡、南郡(荆州地)。两汉时移入黔中郡(汉称武陵郡),以火耕水耨、渔猎采伐为业。自称“毕兹卡”(意为:本地人)。古有黔中蛮、武陵蛮、五溪蛮、酉溪蛮、溇中蛮、巴建蛮、信州蛮、酉阳蛮等名称。宋代,土民、土蛮、土兵等名称相继出现。因地处溪峒,又有溪峒蛮、溪蛮、蛮峒等称。明清以来有时还以徭、苗名称之。直至1957年始确定为土家族。从五代(907—979)起,封建领主经济有一定的发展,至清雍正(1723—1735)间“改土归流”时,逐渐向地主经济过渡。曾多次起义反抗中央王朝的统治。著名起事首领汉代有零阳蛮精夫※相单程,溇中蛮※覃儿健、※谭戎、巫蛮※许圣等。南北朝以后,地方豪酋势力发展。唐代,在湘鄂川黔边境设羁縻州县,归顺者均委以官职。唐末五代间,彭氏势力崛起,逐渐统治溪州等二十余州。宋承唐制,增设散毛、巴东、石柱等宣抚司、安抚司。元明清三朝,先后设置土司统治。直至明末清初,改土归流。农民受土司盘剥,生活无计,多次与苗、侗、汉等民族联合奋起反抗,以明代腊尔山起义、清代乾嘉起义规模最大。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不少优秀青年参加革命,与苗、汉等族人民一起建立湘鄂西及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组织赤卫队、游击队。1934年10月,红二军团贺龙、关向应及红六军团任弼时在湘、黔、川三省交界地区开展土地革命,大批青年参加红军,为解放事业作出贡献。长期与汉、苗等民族接触和交往,广泛吸收了各民族文化。主要从事农业,手工刺绣编织享有盛名。传统舞蹈有摆手舞、八宝铜铃舞等。尚有崇拜白虎(祖先)遗俗,信仰多神。

猜你喜欢

  • 罗槃城

    云南古地名。今元江县城。11世纪中叶,哀牢山区因远、思陀、溪处、落恐各部和泥中,因远最大,由因远平坝甘庄城移治礼社江筑罗槃城,建“罗槃国”。13世纪元置元江路,设治所于此。

  • 昔康勒空

    藏语音译,意为“审计局”。原西藏地方政府所属专管检查会计,审核有关单位每年账目收支的机关。设僧俗官员主管。

  • 哑不害

    明代蒙古称谓。蒙古语音译。汉文又译作哈不害、哈不豁。对蒙古贵族之女的称呼。王士琦※《三云筹俎考·夷语解说》云:“哑不害,是王子并各台吉之女,与宗女同”。茅元仪《武备志》、郭造卿《卢龙塞略》所载蒙古译语

  • 僰古通记浅述

    书名。1卷。作者失考,系多次拼接而成。“云南国记”等首四篇主要记宋以前云南事迹,尤以南诏、大理史事最详,多取材于白文《白古通记》、《僰古通记》,约著于明朝中后期。元明事迹各篇抄自《滇考》,成书于清末。

  • 酉阳直隶州

    行政区划名。清置。以州北有酉阳山得名。元置州,治所在今四川酉阳县。明先后改为宣抚司、宣慰司,属重庆府。清顺治(1644—1661)初,因明制。雍正十二年(1734),与黔江、彭水2县合置黔彭直隶厅。十

  • 夏国

    见“西夏”(691页)。

  • 西强城

    古城名。《旧唐书·地理志》作马牧城。因在西强山,故名。故址在今青海东部,甘肃西南边境之西倾山。东晋末年吐谷浑王阿柴所筑,由其从子西强公吐谷浑敕来泥驻守。唐武德二年(619),置叠州,领合川、乐川、叠川

  • 清真寺

    阿拉伯语“麦斯吉德”的意泽,意为“礼拜的场所”。一称礼拜寺。在中国,为回族等信仰伊斯兰教之民族举行宗教仪式、传授宗教知识、聚会和进行其他社会活动的场所。唐称“礼堂”,宋元称“清净寺”、“真教寺”,元末

  • 李源发

    ?—1850清道光朝湖南瑶民起义首领。湖南新宁县人。瑶族。道光二十七年(1847),曾参与新宁瑶民首领雷再浩起义,为雷再浩得力部将。雷再浩失败牺牲后,在新宁聚集残部,重振反清力量。二十九年(1849)

  • 剌儿卫

    明代在东北女真地区所置卫之一。正统(1436—1449)后设。《满洲源流考》作拉拉卫,并将刺山卫作拉拉山卫。